前幾期的質量獎欄目中,我們與大家一起分享了幾家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以下簡稱:波獎)獲獎組織的案例,分析了這些組織的表現何以謂之卓越。今天,我們將與大家回顧一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誕生前后的歷史。以史為鏡,為我們今天的質量獎工作提供些許借鑒。
“波獎”誕生的歷史背景
在國內絕大多數波獎的介紹資料中,對波獎產生的歷史背景介紹大多離不開以下套路:
美國的經濟增長自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減緩,生產率出現下降,企業的贏利也大大萎縮,全美國的企業因為質量問題而導致的平均額外成本占總銷售額的20%。
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美國市場被日本占領,美國在產品質量和過程質量方面的領導地位受到了國外競爭對手的嚴重挑戰。此時日本企業與產品在全球大獲成功,全面質量管理(TQM)迅速向世界各國普及推廣,并且在實踐中產生出適應時代變化的質量管理論和方法。
許多有遠見的美國工商業界人士和一些政府領導人開始認識到:質量在美國企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重新強調質量,對美國企業來說,已不再只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需。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政府和企業界人士建議,設立一個類似日本戴明質量獎的國家質量獎,幫助美國企業開展TQM活動,提高美國產品質量、勞動生產率和市場競爭力。
馬爾科姆?波多里奇出任美國商業部長期間為美國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積極推動出臺了《質量改進法》,并起草了法案的初稿。為了紀念他為推動美國的質量振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1987年8月20日,美國總統里根簽署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美國100-107號公共法案“馬爾科姆?
波多里奇國家質量改進法”。依據該法案,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創立。
上述內容基本概況了美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誕生的歷史背景,但上述內容只是對歷史進行了描述,缺少對宏觀歷史背景的解讀。
因此,我們沒法從這段歷史描述中去把握波獎誕生背后的邏輯,也無從汲取對今天有價值的東西。那么我們該如何去解讀波獎的歷史沿革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戰后的國際格局。
美國是二戰勝利的最大受益者,在戰后確立了全球領導地位,這一地位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該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成為替代黃金進行國際貿易結算的貨幣。這套金本位制的美元體系反過來鞏固了美國的經濟地位,成為美國企業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支柱。這套體系也被戲稱為“黃金美元”。
進入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戰爭的巨大開銷使得美國財政不堪重負,政府只能通過印發鈔票來填補巨額債務。然而,大量印鈔必然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進而導致美元信用大幅縮水。
以至于到了70年代,美國政府被迫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自己放棄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失去了國家貨幣體系的庇護,美國企業界長期存在的問題突然爆發,其集中表現就是在與日本企業的競爭中處于全面下風。這才有了之后美國企業大范圍推行全面質量管理(TQM),國會出臺《質量改進法》,政府設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等一系列舉措。歷史證明,這些舉措是成功的。進入90年代后,美國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大幅提升。
加之科技革命的興起,美國迅速完成了產業升級,重新占據了世界經濟的領導地位。
歷史的相似與最大的啟示
回顧波獎誕生前后的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梳理出美國企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脈絡:外部環境突變、經營陷入困境、大力提升質量、重振昔日雄風。從這個脈絡中可以發現對我們有啟發的兩個事實:
一、外部環境的變化會導致企業出現集體性經營困境;二、擺脫困境的方法是提升企業質量。質量之于企業如同內力之于武者,外部環境則是這位武者的對手。武者如果經常與一類對手較量,久而久之就會熟悉對方套路,形成對策的慣性。然而一旦對手有變,原有的套路就會失效,內力較弱的武者就無法適應,一步步潰敗。相反,內力深厚的武者則可以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因此,企業只要做好自身的質量,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都能做到“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2016年堪稱世界局勢的“黑天鵝”之年,英國脫歐、美國大選、意大利憲法公投,各種讓人大跌眼鏡的事件結局頻繁發生。小概率事件的集中暴發意味著原有的社會運行的邏輯假設已被打破,也就是說企業賴以生存的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變革。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企業都已經感到這種變革帶來的沖擊。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我們今天面臨的狀況和三十年前相比是何其相似,當很多企業還在為轉型突圍而苦苦求索的時候,我們不妨回望一下歷史。
與其玩弄概念博取市場眼球,不如踏踏實實做好手中之事,將質量作為企業基業常青的根基,或許是波獎誕生前后那段歷史留個我們最大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