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道理淺顯易懂,質量互變,足夠的“量”將引發爆炸性的“質”變。雖然在黑格爾《邏輯學》的“存在論”中被哲學語言所闡述,但如今,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普遍認知。
從第一批用戶上線到實現100萬用戶量的突破,輕松籌足足用了一年時間;而從100萬注冊用戶跨越到1000萬,則只用了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在最近的1月23日輕松籌“123E起來”首屆公益盛典上,最新平臺注冊用戶數公布,達到1.92億,以億為單位進行統計,據稱2018年目標用戶數是3個億。
與此同時,輕松籌也從“全品類”項目眾籌的探索期,升級到“聚焦公眾健康保障領域”的發展期,完成了“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的業務蛻變,成為國內領先的大病救助籌款平臺。
這就是“量質互變”的魔力。
2014年9月至今,3個冬春夏秋,1095個日夜輪換,用戶遍及183個國家和地區的輕松籌,共發起眾籌項目244萬多個,為160萬個家庭籌集善款近200億,1.93億用戶在平臺完成超過4億次支持,成為“大病救助”籌款的首選平臺。
事實上,輕松籌“123E起來”公益盛典,可以被看作是一次“起航宣言”。從注冊用戶問鼎眾籌平臺NO.1后再次攀上另一座發展高峰,給那些身處困境中的大病家庭以勇氣和力量。
秉持1個理念 人人皆可為“公益人”
曾幾何時,做公益就是以集體為單位,或有社會影響力群體的個人行為,即使人們談到“公益人”,依然會將其與普通人分開,認為他們必須是時刻為公益奉獻的人,而普通人則只能是“配角”,不足為公益所道。殊不知,移動信息科技正在“修正”這個概念。
“我們的捐款主要來自普普通通的個人,他們就在你我中間。”輕松籌CEO楊胤根據平臺捐款數據得出的結論,似乎更能代表公益的未來。她指出,在輕松籌健康保障平臺上,企業、社會名人不再是主力,更多依賴的是普通人一塊、兩塊、十塊、一百塊的聚集,“這其實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
搭上信息時代這趟高速列車,“公益人”內涵已經擴展到“人人參與”“日行一善”的軌道上,每天力所能及的去幫助別人,成為一種個人生活方式。
這一切,與輕松籌平臺的特性一脈貫通,保證了人人皆為“公益人”。
第一,便捷性。移動端應用進入爆發期,公益直抵“指尖”,輕松籌推出的公民健康眾籌平臺,依托移動互聯信息技術,開發出微信、APP、WEB三種不同版本,給指尖用戶以公益便捷,署名或匿名均可愛心支持。
第二,社交性。與時代契合的眾籌模式,以社交背書,通過層層擴散,能夠迅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產生愛的鏈條,幫助到更多的人。
第三,自主性。每個人都握有話語權,都能為愛發聲,無論是基于“共情”,還是“習慣”,還是“生活方式”,捐不捐款,要捐多少,個人決定。
正因如此,楊胤對三年來的驕人成績,更多的持一種“搭上車”的態度。除了享受到微信帶來的紅利外,她認為重要的原因在于“第一個100萬用戶是扎扎實實做起來的”。可以這樣理解,最初的100萬用戶,就如同“宇宙奇點”,憑借著交錯縱橫的移動交互模式,輕松籌“人人皆可做公益”的理念,在普通人的相互轉發與口碑中實現了“爆炸式”的發展。
解決2個問題 “區塊鏈”技術驅動 ,讓公益簡單、陽光,有力量
如果說,“人人皆可為公益人”的理念讓輕松籌三年爬上一個臺階的話,那么“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會推動其在公民健康保障領域大展拳腳。畢竟,作為新金融科技領域首個把區塊鏈技術進行落地應用的平臺,輕松籌打造了一個公開透明的籌款環境,直擊行業痛點,開創“機器信任”模式。
著名咨詢機構麥肯錫研究表明,區塊鏈技術,是繼蒸汽機、電力、信息和互聯網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潛力觸發第五輪顛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技術。
在楊胤看來,作為“制造信任”的機器,區塊鏈解決了公益領域兩大問題:其一是捐款的“陽光、透明”,每一筆愛心支持資金,從捐款人到受捐人,每一步都清晰可見,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其二是接入“智能協議”后,愛心支持的每一個動作都要受協議的控制,擺脫了人為的干預,保證了動作的公正性。
也就是說,公益眾籌項目的發起人、實施人、愛心支持人,無論是以公益組織、合作單位、醫院還是企業、愛心支持人士的名義參與,都會實時的放在“陽光鏈”上,用區塊鏈技術保證每筆資金、每個動作都“可追溯”。
通過輕松籌“陽光鏈”的數據看板,每個人都能看到籌款項目總數、支持總人數、注冊用戶總數;當日預計籌款額、實際籌款額、在籌項目數、已支持人數;項目的審核狀態、款項發放狀態、各大基金會項目支持人數等。在阜寧風災的實際救援過程中,楊胤表示“我們經歷了每秒一萬次的集中化交易,系統經受住了考驗,最高時一秒鐘8.6萬次的愛心支持,不到10分鐘就把需要款項籌集完畢。”
“技術的驅動,讓愛的傳遞變得更簡單、陽光,更有力量。”對于“區塊鏈”的應用,楊胤的態度更為積極。截至目前,有超過50家公益基金會加入“陽光鏈”體系中,累計募集捐款超過1億元,極大調動了愛心捐獻者的參與熱情。
構建4重保障 聚焦全民健康保障,既要“未雨綢繆”又懂“亡羊補牢”
中國人的健康保障狀況實在堪憂。根據《輕松籌公益白皮書》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借助平臺尋求大病眾籌的用戶中,只有11%辦理了醫療保險,辦理商業保險的用戶也只有1%,而無任何保障的用戶卻高達88%,幾近“裸奔”。可以說,在大病面前,這些人除了尋求外在幫助,自助幾乎無能為力。
其實,健康保障缺位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些共通點:防患意識差,在大病到來之前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有僥幸心理;補救不及時,求助用戶大多經濟能力有限,貧困中無力承擔高額醫療費,卻又不懂如何及時“補牢”。
概括為兩點就是:既未“未雨綢繆”做準備,又不懂“亡羊補牢”求幫助。
這也正是輕松籌全民健康保障體系設計的初衷,通過大病救助、互助、保險和輕松公益構建起四層“防護圈層”,全面護航國人身體健康。
最內核心圈層是“輕松e保”,與保險機構合作,推出定制化健康保險產品,最高600醫療報銷,急速一對一理賠。
第二圈層防護由“輕松互助”構成,用戶在健康時預存10元成為互助會員,如遇到會員生病,則可在互助金中均攤醫療費,幫助生病用戶渡難關。
第三圈層是“大病救助”,為求助者提供高效、透明、便捷的籌款渠道。
第四圈層是“輕松公益”,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等公益機構,為其提供先進技術和流量的支持。
在未來構建的圈層中還將包含“尋醫問診”“綠色通道”等保障項目。不難看出,輕松籌打造的健康保障體系,要做的是立體全方位的保護,在健康鏈的病前、病中、病后都有布局,且這種布局還會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及時代的需求有所升級,留好了位置,只待填補。
只為1個使命 讓每一個家庭都有應對疾病的勇氣和力量
成就偉大企業的必備要素,其一就是“信仰”堅定,體現在企業戰略上,那就是企業的“使命感”。對于國內最大的全民健康保障平臺,輕松籌的使命就是“讓每一個家庭都有應對疾病的勇氣和力量”,而這種勇氣和力量來自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個人,生活中的愛心人士,大家彼此的相互支撐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