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一些網貸平臺遭到投訴。多位消費者表示,網貸平臺聯合保險公司,收取高額保險費用。
今年3月,中國質量萬里行發布文章《平安普惠延長分期搭售保險 被指變相高息》稱,上海市黃浦區劉先生3月13日在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投訴稱,他通過平安普惠分期借款10萬元,借款利率為8.4%/年,實際卻需要還款159916.32元。一次電話銷售讓劉先生發現,平安普惠互聯網金融平臺將分期由24期變36期,加上搭售保險,每月收取服務費,導致變相高息。

五個月以來,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仍然陸續收到“搭售保險”的網貸平臺的消費投訴。
8月5日,江蘇無錫鄧先生投訴稱,7月1日他通過新橙分期網貸平臺借款5000元,貸款到賬后,這筆資金被劃扣500元保險費,“每月還款1105元實則高利貸砍頭息,到了還款日多次提示無法還款,操作失敗,客服聯系不上誘導逾期”。他期望提前結清,但無法聯系上客服。
去年5月14日,廣東深圳的劉女士通過平安普惠貸款14萬,并約定24期歸還本息。8月6日,劉女士偶然下載平安普惠APP時才發現,平安普惠私下延長了還款期至36期,“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平安普惠每月額外以變相高息的方式收取高額管理費1120元/月、保險費924元/月,合計2044元/月,加上APP上顯示的每月本息4361.3元,每月共還款6405.3元,如按APP上的36期償還,共需償還230590.8元。”劉女士發現,多次嘗試打開平安普惠搭售的電子保險單查看,發現根本打不開。
劉女士就此多次致電平安普惠客服,“客服第一次給出的說法是,管理費和保險費實際就是變相利息,后期客服人員對當事人通訊錄親朋等人進行每日多次電話騷擾,并惡意扭曲事實,損害當事人名譽,給當事人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響”。劉女士希望有關部門能得到幫助。
這類投訴案例中,存在一個相同的情況:消費者均表示,對貸款過程中自己“被保險”一事并不知情,直到借款完成,借款平臺才在短信或網貸APP中得知。
7月22日,銀保監會向財險保險公司下發《關于開展現金貸等網貸平臺意外傷害保險業務自查清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叫停保險公司通過現金貸等網貸平臺捆綁銷售意外傷害保險的行為。
此次銀保監會向財產保險公司下發《通知》,要求各財產保險公司立即停止通過現金貸等網貸平臺銷售意外傷害保險業務,關閉清理相關業務管理信息系統,持續監測已停止合作的現金貸等網貸平臺是否存在私自銷售意外傷害保險的情況,如發現應立即制止。嚴禁將現金貸等網貸平臺銷售意外傷害保險業務掛靠到其他保險中介銷售渠道或者公司直銷渠道。嚴禁委托無合法資質的互聯網第三方平臺銷售意外險。
《通知》最后指出,各公司要在一個月內上報自查報告,對于自查清理走過場、不到位的公司,監管部門會采取進一步措施。
針對網貸平臺捆綁銷售意外險的行為,業內人士表示,貸款人意外險已背離了保障初衷。“貸款人意外傷害保險本是一款意外險,被保險人為貸款人。該保險產品為貸款人提供意外身故和意外傷殘兩種保障。當被保險人遭遇意外導致身故或傷殘時,保險公司將根據保險合同約定賠付相應保險金,保障貸款機構的利益,也減輕被保險人及家人的經濟負擔。”業內人士表示。
據業內人士透露,此次“排查+叫停”旨在進一步規范財險公司意外險業務銷售行為,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但此次叫停的僅為財險公司,其實不少壽險公司也涉足了貸款人意外險。由此看來,新一輪的整頓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