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5萬額度,快至3分鐘到賬”是“小花錢包”給消費者的借款承諾,這款曉花(上海)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APP產品,近日被消費者認為是變相收取砍頭息。消費者發出借款申請后會快速到賬,但這款APP上顯示的“借款金額”被抬高了,分期付款核算的利息也以這個“借款金額”為本金,以此,消費者們發現“小花錢包”花錢并不少,消費者投訴被變相收取了高額費用,有消費者直指,是被變相收取了砍頭息。
借款金額被抬高
浙江省金華市27歲的何女士9月2日通過中國質量萬里行投訴稱,她通過“小花錢包”借款1萬元分20期還款,還款6期后她卻發現,“小花錢包”顯示的借款金額變為12536.22元,“已還6個月5399.37元,APP顯示未還8775.36元,也就是說,借款1萬元,需要還款的總額為14174.73元。”
實際上,在使用小花錢包借款的過程中有不少消費者都遇到類似的問題:從中國質量萬里行得到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5月開始,陸續有消費者投訴小花錢包,主要涉及變相收取砍頭息、暴力催收以及陰陽合同等問題。

和何女士類似,廣東汕頭的王先生分四次通過小花錢包貸款,他發現這些借款本金被抬高了,“年利率已然超過24%”:2018年3月31日,他在小花錢包APP上網貸5000元,分20期還,貸款合同顯示借款本金為5793.92元。每期還款金額為360元左右;2018年4月1日,他在小花錢包APP上網貸10000元,分20期還,貸款合同顯示借款本金為11583.04元,每期還款金額為750元左右;2018年7月2日,他在小花錢包APP上網貸6500元,分10期還,貸款合同顯示借款本金為7456.34元,每期還款金額為850元左右;2018年10月20日,在小花錢包APP上網貸4900元,分20期還,貸款合同顯示借款本金為7171.95元,每期還款金額為400元左右。
山西省長治市的馬先生借款多次,共計2.4萬元,他也發現小花錢包將本金抬高的現象。“2018年7月,小花錢包客服聯系我可以幫我貸款,并承諾低利率,接連聯系數日,不堪其擾再加上當時資金困難,我于當月22日貸款10000元,簽訂合同后發現要還12452.2元,數倍高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無奈合同已簽。一年之間,該借款平臺數次誘導我前后借款8次,共計24000元。利率之高一變再變,現本金已經還款11000余元,實則利息高達8000余元。”
7月26日,和訊網發布文章《涉嫌暴力催收、砍頭息 小花錢包遭集體投訴》的案例中,用戶“思雨”也遇到了“借款金額被抬高”的情況:“因需資金周轉,從小花錢包借款6000元,但發現小花錢包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一、偷偷收取高額服務費,二、利息很高,三、客服敷衍客戶。合同顯示借款7402元,但實際能到賬的只有6000元,被以服務費的名義收取了1402元,但是利息還是按照7402元去計算的。現借款還沒有到賬,要求中止借款。”用戶“思雨”認為,小花錢包變相收取高額服務費,而且是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本人已申請中止借款,但客服一直在敷衍了事,不予以正面解決。
這些消費者遇到“借款金額被抬高”的情況,就意味著借款本金變高了,利息了也以手機APP顯示的“借款金額”進行計算,實際還款金額遠大于借款金額,已發出借款申請的消費者發現還款金額超出預期,認為自己“被騙”了,所以產生消費糾紛。
砍頭息,換了馬甲?
小花錢包是曉花(上海)互聯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APP產品,2015年12月由中騰信金融信息服務(上海)有限公司出資設立。中騰信于2014年1月由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主體共同投資成立,注冊資本1.83億元,而大額消費信貸的線下放款業務曾是其主力業務。小花錢包已成為中騰信的重要支柱。
媒體資料顯示,自2014年成立以來,中騰信已為多家信托公司及銀行提供風控技術輔助服務,中騰信子公司孵化的“小花錢包”APP注冊用戶已突破3800萬,撮合資產規模超300億。

關于“本金被抬高”的情況,不少消費者通過小花錢包官方網站提供的400電話咨詢發現,“借款咨詢”為機器人語音播報,消費者被告知“借款金額會即刻到賬,遇到節假日會順延,咨詢人工服務也是這個結果,與無需撥打人工咨詢電話。”
一旦消費者想提前還款,需要支付借款本金、借款費用以及提前結清手續費。由此,消費者除了投訴小花錢包把各種服務費算入本金提高利息率,增加了還款額度,是一種變相的“砍頭息”之外,也有消費者投訴該平臺存在暴力催收、客服態度差等問題。
砍頭息,指的是給借款者放貸時先從本金里面扣除的一部分錢。3月15日,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3·15晚會曝光了“714高炮”個人網上現金貸行業的“潛規則”,而高額的“砍頭息”及“逾期費用”成了負擔日后巨額債務的“罪魁禍首”。許多消費者由于對貸款不了解,認為貸款很麻煩,而互聯網金融貸款手續簡化,在相應的App上點一點,額度就能下來,對于是否有手續費、利息多少可能并不知情。
今年3月,中國質量萬里行發布文章《網貸江湖的花式“套路”》,文章細數并梳理了被消費者廣泛吐槽的網貸江湖的七種“套路”:砍頭息、分期被延長、自動扣款、文字游戲、虛假廣告、暴力催收等。
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質量萬里行消費投訴平臺收到P2P網貸相關投訴共883例。據平臺統計,涉及相關投訴的企業超過60家,其中消費者集中投訴的P2P網貸平臺有20多家。暴力催收、銷售欺詐、利息過高等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集中問題。此外,高額的滯納金、提現退款、亂扣費、商家跑路、分期還貸以及相關服務也成為消費者反映的熱點問題。
2019年以來,除了依然消費投訴量比較大的“砍頭息”和“暴力催收”問題外,依附于傳統消費頑疾,網貸行業呈現出了新套路——培訓貸、美容貸等預付制分期貸款、搭售保險。“砍頭息”套路也換了“馬甲”,以看似合規的方式暗中操作,網貸平臺以手機回租、虛假購物再轉賣等形式變相繼續發放貸款,有的還在貸款過程中通過強行搭售會員服務和商品方式變相抬高利率。網貸平臺給這些扣除的費用安排了不同“名目”:手續費、保險費、服務費等,盡管如此,也遭到了消費者投訴。
而實際上,根據2015年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七條規定,借據、收據、欠條等債權憑證載明的借款金額,一般認定為本金。預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實際出借的金額認定為本金。
2017年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就已經與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文《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指出,要求各類機構向借款人收取的綜合資金成本應統一折算為年化形式,各項貸款條件以及逾期處理等信息應在事前全面、公開披露,向借款人提示相關風險。“禁止從借貸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續費、管理費、保證金以及設定高額逾期利息、滯納金、罰息等。”
2017年12月8日,《小額貸款公司網絡小額貸款業務風險專項整治實施方案》要求排查綜合實際利率是否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是否存在從貸款本金中先行扣除利息、手續費、管理費、保證金或設定高額逾期利息、滯納金、罰息等行為。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網貸平臺提前劃扣各種費用,變相收取“砍頭息”是違規的,而且計算利率的基數只能是本金,各種服務費只應作為利息計算。如果要收取服務費用,應該一次性收取,不應該算入本金再次收取并提高利息。
為此,8月21日,北京互金協會發布了“關于‘套路貸’的風險提示”,總結出了套路貸的五大特征:第一,設置誘餌,偽造借貸假象。第二,制造陷阱,肆意認定違約。第三,刻意留痕,虛增貸款金額。第四,巧立名目,誘簽不利協議。第五,軟硬兼施,濫用暴力催收。
互聯網現金貸行業仍處于風險出清階段,一些不法分子乘機制造亂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坑害社會,混淆是非,嚴重影響市場秩序,干擾網貸機構的正常經營活動。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請廣大金融消費者提高警惕,樹立風險防范意識,要理性消費、審慎借貸,不輕信無資質、非正規貸款、非持牌公司。同時,在遭遇“套路貸”后,注意保留相關證據,及時投訴并向警方報案,尋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