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數年的“家電下鄉政策”今年年底就要到期了,就在全行業對政策“是否繼續”進行激烈大討論,并風傳可能叫停的當口,卻傳出新政將“以小替大”——即大家電將不再享受補貼,取而代之的是向來低調的小家電。
筆者這可真要對下鄉新政捏把汗了!眾所周知,小家電產品品類眾多,產品線長,而生產、銷售周期短,這都令小家電的市場監管難度巨大。試想按照家電下鄉政策從申報到中標到生產再到市面上銷售,這么長一個過程,明顯跟不上小家電產品升級、更新、需求增長的速度。另一方面,小家電產品無論是從品類還是到型號都遠較大家電“多得多”,此前一家電企業的大家電的中標產品型號高達數千之眾,未來小家電的中標型號又將何其之巨?!這對相關部門的監管又將帶來多大的挑戰?!
從消費者角度來說,也不一定全是利好。按照家電下鄉給消費者的補貼是產品售價的13%,而小家電的售價通常只有幾百元,而且針對下鄉的小家電產品絕大多數也將定位于中低端產品,也就是說,未來消費者拿到的“補貼”很可能只有十幾元到幾十元,但要領此補貼的手續、程序卻是繁復的,“很可能拿到的補貼,還不及申領往返的路費多”。如果消費者因為怕麻煩,而自動放棄拿補貼,那國家補貼的錢,很可能就會落到商家的口袋里,這顯然違背了政策出臺的初衷。
筆者認為,將小家電納入下鄉政策,對小家電行業銷售的拉動將非常有限,而且從行業長遠發展來看,也將是有害無益的。有說之前的家電下鄉政策“救活”了一大批不具實力、沒有技術的“三八工廠”(即3月份生產,8月份就關門),這些企業生存之道就是“低質低服務甚至沒有服務”,它們的存在只能是擾亂行業的有序競爭,拖行業發展后腿。而小家電行業的技術含量遠低于大家電,幾乎沒有行業門檻,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下鄉政策東風臨門,想像一下大批在市場經濟規律下已遭或將遭淘汰的小家電企業上演“僵尸復活”,該是一幅怎樣的場景啊!
筆者認為,就算要對小家電行業施以政策“恩寵”,那起碼應該是“更能推動產品結構升級的”節能補貼政策,而絕不是下鄉補貼政策。
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