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富士康這個制造巨無霸而言,適應時代變化的緩沖帶在哪里?
一個方案是更多采用流水線自動化。過去,由于用工成本低廉,中國制造多數采用一種混合了機器生產和人工生產的復合式流水線,即在那些人工生產成本更低的環節仍保持非自動化。但未來,一旦人工成本接近或超過機器成本,選擇自動化不可避免。郭已經計劃在三年內將富士康生產線上的機器人規模從現有的1萬臺擴大到100萬臺,并培訓普通員工使之升級為高技能工程師。
另一個可以并行實施的方案是,更多嫁接社會資源。新一代員工越來越不習慣把全天的工作和生活都禁錮在“圍城”之內,富士康應該甩掉社會化服務的包袱,讓員工感到他生活在城市里,而不是“只”生活在富士康的工廠里。也就是,你應該管理的只是8小時內的工人,而不是24小時。另外,可以借助工會等社會性團體來紓緩勞資之間的緊張關系。
實現這一轉變并不難,也并不晚。對郭臺銘來說,越早意識到這一點越好:這的確不再是過去那個屬于他的制造業的黃金時代,如果不改弦更張,紫禁城的黃昏將很快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