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存儲 行嗎?(組圖)
2012-12-12 10:05 賽迪網-中國計算機報 &n
華為正好抓住了存儲的兩端。比如,華為今年9月強勢推出了HVS企業級高端存儲。這一匯集了華為全球數百名工程師以及上萬名客戶經理、歷經三年多研發出來的產品,可謂是華為創新存儲技術的集大成之作。它采用智能矩陣式系統架構,配備全虛擬化的存儲操作系統XVE,可以作為新一代數據中心的主存儲平臺。范瑞琦表示:“HVS具有可信、高效和彈性的特點,可以更容易地使得擁有大型、數據密集型應用的客戶從中受益。我們希望通過HVS樹立華為‘全球可信賴的高端存儲’的產品形象。”除了高端存儲產品以外,華為在針對大數據的存儲解決方案上也推陳出新,比如華為大數據存儲產品N9000就精彩演繹了“X位一體”的創新理念,將文件系統、重復數據刪除、備份、歸檔以及數據分析等集成在一起,可以支持其他第三方的數據庫和Hadoop平臺。范瑞琦介紹說:“N9000采用大規模分布式架構,可以從3個節點起配,最大可以擴展到288個節點,并將海量數據分析、存儲和數據共享融為一體,從而降低了大數據存儲的應用門檻。”
前不久,華為在業內的一片質疑聲中將企業級的4TB硬盤引入到企業級存儲解決方案中。華為之所以有信心引入4TB硬盤,那是因為它開發出了創新的RAID 2.0技術,可以大幅提升損壞硬盤的數據重構速度。4TB硬盤的使用,不僅可以降低存儲系統的TCO(整體擁有成本)和能耗,而且提升了系統的可靠性,降低了數據丟失的風險。RAID 2.0技術的誕生,打破了傳統RAID組的限制,將硬盤層變成一個完全虛擬化的資源池。與RAID 2.0類似的諸多在存儲底層技術上的創新,使得華為在企業級高端存儲和大數據存儲兩個發力點上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此外,以Smart系列為代表的軟件產品家族的不斷完善,也讓華為存儲軟硬件兩條腿走路的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執行。“我們要做一個存儲平臺體系,RAID 2.0技術、虛擬化的存儲操作系統XVE等都是這個體系中關鍵的支撐點。有了這個存儲平臺,我們就能將客戶的應用與底層的存儲介質和技術很好地銜接起來。這也能夠充分展現華為存儲平臺的橋梁作用。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這個平臺上實現微創新。”鄭梁表示。
云存儲的三大核心
2008年,華為就在廣東移動有了第一個云存儲的成功案例。當時,華為為廣東移動的139社區部署了一套分布式的存儲系統。這樣一套系統很好地解決了廣東移動139社區在存儲系統擴展方面的限制。華為云存儲領域總經理袁遠回憶說:“當時,我們對云存儲的概念并沒有深刻理解,只有一個樸素的認知,就是云存儲應該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經過這幾年的歷練,我們對云存儲的技術和應用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云存儲是一個面向公眾的存儲服務型架構,它必須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特點。”
如今,在華為的存儲產品線中,云存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而是一個解決方案。針對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華為能夠在現有存儲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優化組合,以客戶應用場景為中心提供滿足其應用需求的云存儲解決方案。
TCO的控制是客戶最關注的海量存儲的能力。如果產品本身的安全能力不足,客戶就必須投入額外的設備和人力去保證產品的安全性。華為UDS正是以TCO控制為核心設計目標的,其存儲容量達到EB級。
2012年7月傳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華為UDS海量存儲系統通過了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 OpenLAB的性能和擴展性測試。CERN是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機構,每年有超過25PB的研究數據需要存儲和分析。華為UDS海理存儲系統充分展現了EB級擴展、安全可靠和高效融合的特性,受到了包括CERN在內的眾多高端用戶的肯定。CERN OpenLAB總負責人鮑勃·瓊斯表示:“我們在數據密集型模擬和分析方面正面臨極限,與華為的合作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令人激動的新途徑。華為UDS海量存儲系統優良的架構設計,使得我們可以輕松應對未來EB級數據量的存儲挑戰。此外,UDS采用ARM架構,因此具有更低的功耗。”
一些中國存儲廠商認為,云存儲給了中外廠商一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競爭的機會,中國存儲廠商甚至可以在云存儲上實現彎道超車。但是一些在存儲領域打拼了幾十年的國外廠商則認為,存儲從某種程度上比拼的還是技術積累。“我們既不能拋開過去談現在,也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只依靠慣性前進。”鄭梁表示,“云存儲有三個核心,包括大容量、高安全性和低TCO。只要抓住了這三點,云存儲就會大有作為。”面對大數據的挑戰,傳統的雙控存儲架構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傳統RAID組也不能保證數據的快速恢復,其對故障硬盤的容忍能力有限。控制器本身的故障風險更容易引起整個系統的故障。華為UDS以智能磁盤(一塊ARM芯片對應一塊磁盤)為核心,采用全分布架構。單一智能磁盤損壞并不會影響到存儲系統的其他部分,此外在智能硬盤之間采用分布式冗余技術,提高了存儲系統整體的可靠性。華為UDS采用低功耗ARM芯片,相比同等容量的其他存儲產品,能耗降低十分顯著。由于找到了云存儲的癥結所在,華為在云存儲方面已經領先業內其他廠商一步。
袁遠談到了云計算推廣策略:“我們的一個重點是將云推向‘端’側,即讓企業和個人更方便地享受到云計算帶來的便利。在存儲方面,我們主要是做好基礎架構。我們還將通過與全球的電信運營商、云服務商合作等方式,實現云服務業務模式的創新。”
統一存儲的差異化
2012年,統一存儲大放異彩。統一存儲這一幾乎是十年前的技術如今在中低端存儲市場上又煥發了第二春。包括EMC、NetApp、HDS、華為等在內的國內外主要的存儲廠商如今都擁有統一存儲產品。簡單說,統一存儲就是將SAN與NAS等融合在一起。進入統一存儲市場的廠商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從NAS起家,有的則擅長SAN。統一存儲雖然在形式上實現了SAN與NAS的統一,但遺憾的是,SAN或NAS廠商各自的短板并沒有因此被補齊。華為存儲產品線統一存儲領域總經理張立武表示:“華為統一存儲的優勢在于,在SAN和NAS上實現了均衡架構,真正實現了SAN和NAS的統一。”
雖然是后來者,但是張立武對華為在統一存儲市場上趕超競爭對手充滿信心。他表示:“傳統的存儲都是被動存儲,需要大量人工管理。現在,智能化成了存儲的一個新發展方向,更多的管理功能被賦予給存儲硬件設備。在存儲智能化方面,我們從2007年就開始了相關的技術研發。在技術方面,我們與業界領先廠商基本保持同步發展。”
2012年7月10日,華為在北京發布了OceanStor T系列統一存儲產品,包括OceanStor S2600T、OceanStor S5500T、OceanStor S5600T和OceanStor S5800T四個型號。這些產品可以滿足大型數據庫OLTP/OLAP、高性能計算、互聯網運營、集中存儲、備份、容災、數據遷移等不同業務的應用需求。與硬件同時發布的還有華為Smart系列軟件。據透露,華為存儲市場部與技術部的同事們閉關了三天三夜才最終確定了Smart的核心理念。Smart系列嵌入式軟件是華為統一存儲最核心的技術。“實現存儲的智能化,軟件必不可少。在存儲資源虛擬化、自動精簡配置等軟件技術上,華為一直沒有停止創新的腳步。”張立武表示,“與通過收購其他廠商的產品然后再進行集成不同,華為統一存儲沒有歷史的包袱,可以將各種需要的技術全部無縫融合。此外,在統一存儲的產品細分方面,我們也做得比較好,最低端的產品可以覆蓋6萬元以下的產品市場。”
從2008年就開始逐步實現存儲融合的華為,現在又把眼光放在了數據保護和保證業務連續性的技術上。“即使是5分鐘的系統宕機,電信運營商也無法容忍。在CT領域打拼多年的我們對此有切身體會。因此,如何實現存儲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存儲的可用性,保證業務連續性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張立武表示。
2012年是華為存儲產品的一個大年,所有重點的產品線都推出了新產品。新一代OceanStor T系列統一存儲剛發布不久,華為存儲的下一代產品原型就已經出來了,目前正處于測試中。在產品更新換代方面,華為存儲一直有一種緊迫感,一點也不敢放松。“存儲智能化非常重要。”張立武再次強調,“未來,存儲產品要更加人性化,不僅價格會更便宜,而且不具備專業技術的人員也能操作和使用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產品的平民化,讓華為當年在CT市場上用IP技術戰勝了強大的ATM。現在,同樣的事情很可能在存儲市場上重演。
大數據存儲:性能和性價比領先
在華為賽門鐵克公司運營期間,N8000系列集群NAS產品就是一個明星產品。直到現在,華為存儲仍以N8000系列集群NAS的高性能為傲。據華為NAS與數據保護領域總經理經寧介紹,在2009年、2011年及2012年,N8000系列集群NAS先后做過三次SPEC性能測試,都打破了當時的同系列產品性能測試記錄。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請自覺遵守互聯網相關的政策法規,嚴禁發布色情、暴力、反動的言論。







用戶名:
密碼:
驗證碼: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中移動收回尾號888的手機號稱其屬于“國家優
- 2警方已對聯通充值卡失效立案 聯通未正面回應
- 3國產手機品牌被曝預置“吃費程序” TCL、天語
- 4《江南Style》獲世界吉尼斯認證
- 5北京聯通強制綁定3G手機業務被指霸王條款
- 6微信成騙子詐騙新工具 向留學生父母討“學費
- 7方舟子質疑360流氓 360邀方舟子做顧問
- 8聯想首次登頂全球PC市場(圖)
- 9研究發現手機有毒iPhone一代最毒
- 10摩托羅拉南京員工簽字期限延后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