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2012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當季實現凈利潤293億日元,而上年同期為虧損115億日元;不過,其當季營業收入為1.36萬億日元,同比下滑6%,其家電業務仍虧損。
松下、夏普的業績改善都離不開彩電業務的轉型。夏普2012年7月之后,十代線由鴻海掌握一半產能,開工率由30%提升至年底的約90%。令這一投資龐大、一度巨虧的項目起死回生。松下也加快收縮等離子(PDP)電視的戰線,向液晶電視轉型,其在上海的等離子工廠已經關閉,中國的彩電生產業務全部集中在位于濟南的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隨著固定費用減少和“造血功能”的恢復,日本電子企業業績已經出現了“拐點”。
Display Search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則認為,日本電子企業業績基本上是“觸底反彈”,但是否已出現拐點還需要觀察。因為日系企業減虧主要是改善供應鏈,比如增加彩電外包生產比例、輕資產運營,但是要在消費電子產品的終端市場“收復失地尚需時日”。
一位曾在日本電子企業工作數十年的資深人士也說,目前看不出“拐點”。日本企業變賣辦公大樓、關閉一些工廠,以壓縮費用、提高資產利用率,這些都是“節流”的做法。關鍵是日本電子企業的創新力沒以前那么強大了,這關系日企未來的持續發展。
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對日企的看法更悲觀:“從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看,(安倍推行的)日元寬松政策不可長期持續;而日企削減成本的做法也只是臨時解困。像松下已逐步把業務重點轉向解決方案,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日本國內需求有限,海外的市場結構是否接受,這是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