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私有化(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童云)北京時間2月7日消息,《財富》雜志網絡版周二刊載文章稱,通過將戴爾公司私有化的方式,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將會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原因是他們將不必非要讓華爾街投資者感到滿意。但文章指出,戴爾公司在振興之路上取得重大進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這家公司需要在一兩年時間里進行創新,以迅速實現復蘇。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擺在戴爾公司前面的路不是沒人走過。以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Michael Dell)為首的投資者團體計劃通過一項244億美元的交易將這家公司私有化;在一切運作良好的情況下,這項交易將允許他們在不面臨來自于華爾街的壓力的情況下設法振興這家公司。這是杠桿收購交易過后的標準策略之一,而戴爾的私有化交易是規模最大的杠桿收購交易之一。不過,從許多曾經歷過這一程序的公司的經驗來看,成功是遠離標準的。
有許多公司都取得了繁榮的發展,如磁盤驅動器生產商希捷科技、天然氣管道公司Kinder Morgan和已經被谷歌(微博)收購的網絡廣告公司DoubleClick。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公司陷入了困境或是破產,其中包括酒店運營商Extended Stay America以及報紙連鎖運營商論壇公司(Tribune Company)等。“結果好壞參半。”芝加哥大學的企業家精神和財政學教授史蒂文·凱普蘭(Steven N. Kaplan)說道。
振興一家陷入困境的公司當然是件困難的事情,無論這家公司的所有權歸屬如何。關閉或出售旗下部門、裁減員工和管理層變動,這些都會是典型的措施。但是,杠桿收購交易會讓背負著債務的公司帶來額外的負擔。如果一家公司的業務遭遇始料未及的羈絆,那么對這家公司來說,想要一邊支付債務利息,同時還要維持常規的業務運營活動,那么就會是一件令人煩惱的事情。
戴爾公司的問題是,這家公司的個人電腦業務正在萎縮,原因是客戶正日益轉向從其他制造商那里購買個人電腦,或者是購買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作為一種替代方案,這家公司正嘗試把重點轉移到企業服務和云計算領域,這與IBM所采取的措施十分相似。但是,這種過渡的進程十分緩慢。分析師日益懷疑的問題是,這種策略是否行得通。
在戴爾公司的杠桿收購交易中,邁克爾·戴爾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銀湖將取得完全的控制權,這個投資者團體尚未披露有關未來將采取什么措施的任何細節。但根據市場的廣泛預期,他們將會采取更加激進的措施來讓戴爾公司實現復興。通過將公司私有化的方式,他們將會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原因是他們將不必非要讓華爾街投資者感到滿意,而投資者不可避免地會把關注焦點放在短期財務業績上。“市場上有許多資金非常充足的競爭對手。”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教授大衛·拉克爾(David Larcker)在談及戴爾公司及其作為私人公司來實現復興的前景時說道。“我不認為(戴爾的私有化交易)會是一個‘大灌籃’。”
最近幾年以來,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數量一直都在減少。在經濟衰退周期過后,銀行融資的缺乏讓公司借入必要的現金變得困難,尤其對大規模并購交易來說更是如此。每一項杠桿收購交易的具體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無論在哪個時代中都是如此——這意味著很難對所有杠桿收購交易作出一個概括。但有一點很明顯,那就是這些交易的結果會在很大程度上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Hellman & Friedman和JMI Equity這兩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在2005年以1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DoubleClick。這家公司是互聯網初期的成功企業之一,但在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后喪失了增長動量。這兩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將DoubleClick私有化,出售了一些資產,振興了其核心廣告市場業務;三年以后,這兩家公司以31億美元的價格將DoubleClick的核心業務出售給了谷歌,意味著它們在這一私有化程序中獲得了重大的回報。
但在另一方面,全球最大賭場運營商之一哈拉斯娛樂公司(Harrah's Entertainment)則可以作為杠桿收購交易搞砸了的個案研究。在2006年,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和德克薩斯太平洋集團(Texas Pacific Group)這兩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以將近27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這家賭場運營商;而在不久以后,經濟和旅游業都陷入了困境。在私有化以后,這家公司仍舊面臨著重大的債務壓力;隨后,這家公司已經被更名為Cesar's Entertainment。
從很多方面來說,戴爾公司的杠桿收購交易都將與其他大多數公司有所不同。首先,這項交易的牽頭者是公司創始人邁克爾·戴爾,這位超級富豪計劃將自己的7億美元資金投入這家公司;如果有必要的話,他還可能會投入更多資金。此外,微軟也將向戴爾公司提供20億美元貸款,前者依靠戴爾公司的客戶來作為一種重要的軟件銷售渠道。如果戴爾不能按照預定日期償還貸款,那么來自微軟的貸款可能會比銀行貸款要更加靈活(與此同時,競爭對手對微軟此舉所作出的回應則相當不同)。
在科技行業的杠桿收購交易中,戴爾公司的合作伙伴銀湖擁有漫長的過往記錄。銀湖曾負責處理希捷科技以及在線電話服務Skype和企業電信公司Avaya的私有化交易。從傳統上來說,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一直都在以擁有穩定的現金流的公司——目的是更好地償還債務——以及酒店、航空公司和零售公司等實體資產為收購目標,原因是這些資產能被用作擔保品,或是容易出售。但在過去十年時間里,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已經把科技公司加入了收購目標中。
對杠桿收購交易的投資者來說,最終的回報是首先振興一家公司,然后讓其重新上市;這樣做能讓它們兌現,而且回報應該會遠高于初步投資。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利克分校的會計學教授瑪利亞·南道夫(Maria Nondorf)表示,戴爾公司在振興之路上取得重大進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而如果不能成功復興,那么這家公司就會在趕上許多競爭對手的問題上遠遠落后。對投資者來說,退出投資并獲得回報很可能需要五年到七年時間。
“他們需要迅速實現復蘇,最多只能花一年或兩年時間。”南道夫解釋道。“這家公司將不得不進行一些創新,以便做到一些IBM等公司尚未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