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工業時代思維:所有人都能成為制造者(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童云)北京時間2月21日消息,CNN財富網站近日刊載文章稱,日新月異的科技正在讓制造業和服務業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文章指出,想要實現振興美國制造業的目標,那么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放棄工業時代的思維;美國真正需要做的并非“由上而下”地刺激制造業,而是應該采用“由下而上”的方式,也就是在3D打印機的“武裝”下將制造能力大眾化。
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全文: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強調了制造業崗位的重要性,將其視為美國經濟遠景的中心內容。他宣稱:“我最首要的任務是讓美國成為制造業新崗位的‘磁石’。”我支持奧巴馬總統振興制造業的目標和熱情,但如果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那么我們首先必須要做的就是放棄工業時代的思維。工業時代將一去不返,美國在1979年到2012年之間所失去的710萬個制造業工作崗位同樣也已經無法找回。我們必須創造21世紀的制造業崗位,這些崗位需要利用美國所擅長的東西,也就是創造力和創新精神。當我們加快使用技術來提高生產力的步伐時,美國的制造業崗位就將增加,從而啟動專為大量客制化(mass customization,是相對于工業革命后科學管理提出大量生產的概念)而設計的最新商業模式,釋放我們所有人的制造能力。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到,制造并非一個行業部門,而是一種擁有大量機會來進行創新的能力。對于制造,我們想當然地認同其作為行業部門的定義,就好像是各個行業都是不同的“俱樂部”,各自擁有獨特的準入標準和秘密信號,只有那些同意按照公認規則行事的公司才能加入。明確劃分的行業定義了整個工業時代,讓人們能夠很容易地鑒別每家公司正在哪個行業部門中展開競爭。這個時代曾經是非常具有“紳士派頭”的,彷如競爭也會像拳擊比賽那樣,受到眾所公認的“昆斯伯里拳擊基本規則”(Marquess of Queensberry)的約束。公司都會被分配到一個“標準工業分類”(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代碼(現在使用的則是NAICS,即“北美產業分類體系”),從而鑒別它們適合于哪個行業部門。
但是,這樣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各個行業不再按照這樣的方式運轉,工業時代已不會卷土重來。舉例來說,谷歌(微博)是一家制造商,還是一家服務提供商,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谷歌已經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并在美國生產Nexus Q家庭娛樂播放器,這意味著谷歌在建設自身制造能力的問題上認真的。再比如說,蘋果是一家制造商,還是一家服務提供商,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想要準確判斷出一家制造商和一家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差別已經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即使有所差別,也是十分有限的。時至今日,制造商與服務提供商之間的界線正在變得模糊。不妨想想iPod吧:蘋果并非第一家把MP3播放器引入市場的公司,但通過交付將產品(iPod)與服務(iTunes)捆綁在一起的價值主張,這家公司已經改變了我們欣賞音樂的方式。跟其他產品制造商相比,蘋果對于競爭的看法是不同的——它是市場的創造者,而并非份額的爭奪者。
工業時代的思維和北美產業分類體系代碼迫使公司以“非此即彼”的方式來描述自身的業務模式:要么是以產品為重點,要么是以服務為重點。這是一種錯誤的選擇;生產一種產品不會定義一家公司正在創造或參與競爭的市場。將一家公司描述為制造商,就會馬上對其業務模式創新機會形成約束。如果我們想要讓制造業重新回到美國市場,那么就必須首先改變我們有關制造的思維。一旦我們認識到制造是一種能力,那么就能繼續進行下一個步驟,也就是將制造變得大眾化——我們大家都可以是制造商。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奧巴馬總統宣布了他的計劃,內容是投資10億美元來建設一個“國家制造創新網絡”(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這個網絡將由15個先進的制造中心構成。但在實際上,如果想要讓制造業重返美國,那么我們所需要的并非15個制造中心,而是需要1500萬有能力創造事物的制造者。
在不是很遠的未來,所有人都將可使用3D打印機,那么就讓我們來談談大眾化的制造能力這個問題吧。在3D打印機的“武裝”下,個人制造者能夠為自己想象中的任何物體創造出獨特的數字設計,或是借用來自于世界每個角落的設計。只需要簡簡單單地按下一個按鈕,他們就可以讓一臺3D打印機運轉起來,讓這臺機器就在他們眼前用一層層的塑料或是其他材料來創造出有形的物體。這種景象在十年以前只會出現在科幻小說中,但到今天已經變成了現實。在不久以前,我們使用點陣打印機來從電腦中打印文件;而時至今日,一臺3D打印機能以同樣的方式創造出我們所夢想的任何有形物體。在3D打印能力的“魔法”加持下,我們所有人都能成為制造者,唯一能夠形成約束的只有我們自己的想象力而已。
我同意奧巴馬總統的觀點,那就是對這個國家來說,威力強大的“魔咒”應該是制造更多的東西。我只是認為,為此而付出的努力在更大程度上應該是“由下而上”的,較小程度上是“由上而下”的。制造者運動正在全速展開;如果你想要率先見證這場運動,那么就去參加“Maker Faires”社區展會吧,2013年中這個展會將在全球范圍內召開60次。Maker Faires是所有年齡段的制造者都可參與的社區聚會,這種展會有一部分可以說是科學展覽,還有一部分像是鄉村博覽會,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全新的。在2012年于舊金山灣區和紐約召開的兩次旗艦Maker Faires展會上,共有16.5萬人與會。如果你想要參加的話,那么就先做好心理準備吧——在那里,制造物品的熱情會讓你受到感染,突破一切的創造力和DIY(自己動手)制造的欲望將在你的心中燃起一把永不熄滅的熊熊烈火。
一場制造者運動已經在整個國家中發生和蔓延開來。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尋求采用“由上而下”的解決方案,通過少量的制造中心來鼓舞“由下而上”的制造者熱情,那么將會怎樣吧。其結果應該會是:推動力更小,而牽引力更大。而在事實上,我們所有人都能成為制造者。
【想看更多科技獨家爆料和深度報道嗎?關注騰訊科技微信官號吧!每日下午還有引人思考的內容,期待與您共鳴。(微信號: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