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董事長施崇棠(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湯姆)北京時間5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近年來的不斷崛起,作為大部分臺灣企業支柱業務的全球PC設備銷量遭遇了大幅下滑。在這樣一個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似乎只有在董事長施崇棠(Jonney Shih)帶領下的華碩得以獨善其身,而其他臺灣科技企業近況似乎均不樂觀。
對此,《紐約時報》日前就刊文重點從人才、創新、企業傳統文化以及人力成本方面分析了臺灣科技企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契機。該報認為,如果臺灣科技企業希望重拾自己此前在全球電子消費者產業中的地位,它們就應該或多或少的向華碩學習、充分擁抱創新,并摒棄部分已經過時了的傳統企業文化。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獨領風騷
科班出生的華碩公司董事長施崇棠長期以來一直被外界視為一代臺灣電子工程師的縮影。身材瘦小、說話溫和的施崇棠出生于一個公務員家庭,畢業于臺灣大學電機系。此前,經常以肥大牛仔褲造型出現的他曾經成功幫助業內大佬英特爾解決了Pentium 4處理器中所存在的熱能問題。
不過,現在已經60歲的施崇棠在過去數年中的改變卻足以讓所有人大吃一驚。他在上世紀90年代成功說服了許多全球大型電腦制造公司將生產業務外包給華碩。但是,施崇棠從2010年開始已經在帶領公司開始逐漸退出這一代加工業務,并在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設計的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設備。與此同時,施崇棠還將自己衣柜中的衣服換成了更為考究的阿瑪尼(國外知名服裝品牌)套裝。
穿著深藍色阿瑪尼西裝,打著一條天空藍阿瑪尼領帶的施崇棠在臺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認為在推動臺灣創新思維的培訓方面,政府做得還不夠。”
的確,由于近年來臺灣消費者電子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有關如何更好的鼓勵創新已經成為了臺灣大型企業以及政府官員今年工作的重心之一。當前,全球PC銷量處于不斷下滑的狀態之中,而大約占據了其中90%最終設計和生產工作份額的臺灣企業也因此受到了巨大影響。在另一方面,臺灣企業代工份額僅為20%左右的智能手機市場卻在近年來打得風生水起。在搭載Android系統的平板電腦方面,華碩似乎是表現最為活躍的一家,而其他大多數臺灣廠商則仍在慢慢擁抱這一系統。
知名市場調研機構IDC臺灣電子產業專家海倫-常(Helen Chiang)表示:“除了華碩以外,其他廠商似乎仍在掙扎。”
壓力倍增
海倫-常的上述言論并非空穴來風,據相關媒體報道顯示,富士康和宏基2013年一季度銷量均同比下滑19%;HTC第一季度銷量同比大跌37%,這部分是由于該公司改在今年3月,而不是2月開始出貨自己最新的旗艦智能手機設備;擁有多達7萬名合作設計師的全球第一大筆記本電腦研發設計制造公司廣達電腦(Quanta)則連續第十四個月迎來兩位數的營收下滑。
與此同時,許多海外競爭對手的崛起也給這些臺灣廠商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韓國三星集團近年來就在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其它一些科技領域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該公司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接受谷歌(微博)Android操作系統,并在隨后基于這一系統打造了包括顯示屏幕和微處理器在內的配套零部件。
在中國市場,聯想和其他一些規模較小的生產廠家則繼續依賴于本地市場可提供廉價勞動力的巨大優勢(雖然該地區勞動力成本已經沒有此前那樣廉價,但依舊遠遠低于中國臺灣地區),而這也成功幫助聯想成為了全球五大PC制造廠商中唯一一家第一季度設備出貨量迎來上漲的企業,但其出貨量漲幅也僅為0.1%。
在美國市場,盡管有關以相對廉價方式從國外雇傭工程師(成本遠低于雇傭、培訓本地工程師)方面的立法尚未最終確立,但蘋果、谷歌和亞馬遜已經證明了自己擁有快速研發出創新產品的能力。而由于蘋果iPad以及諸多Android平板設備的不斷入侵,傳統筆記本和Windows PC已經不再受到消費者歡迎,就連微軟都開始對臺灣PC制造廠商的創新能力表示出了不滿,并最終推出了自己的Surface平板電腦。
投資研究公司ISI高級董事比爾-懷曼(Bill Whyman)表示:“Surface平板電腦的推出對于整個臺灣PC生態系統來說代表著一個強烈的信號,那就是他們缺乏創新。”
不過,華碩似乎依然能夠從中獨善其身。該公司在近年來推出了多款平板電腦,其中甚至包括了一款與谷歌聯合研發的Android平板設備,而這也幫助華碩在第一季度成功超越亞馬遜成為全球第三大平板電腦廠商,僅次于蘋果和三星。
平心而論,華碩這些新品的設計的確十分巧妙,一款名為“PadFone”的設備允許用戶將自己配套的手機插入這個設備的后方,然后用戶就可以通過大屏幕展開操作,甚至為手機進行充電。另一款名為“Transformer”的設備則擁有可拆卸的無線鍵盤以及一塊兩段式顯示屏幕。通過這一屏幕,用戶可以在一邊讓小孩觀看視頻的同時在屏幕的另一邊顯示正常的電腦桌面。
據另一家知名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給出的數據顯示,在全球PC出貨量整體下滑11.2%的市場背景下,今年第一季度華碩設備銷量依舊迎來了16%的同比上升。
深層問題
事實上,臺灣地區目前在追求創新方面所面臨的挑戰恰恰是其他國家所希望擁有的契機。美國和歐洲政府向來不擔心自己企業和大學在創新方面的能力,但卻擔心他們無法將自己的創意進行商業化推廣。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則更為擔憂自己的大學和企業無法以更快的速度展開創新。
現在,臺灣更多的需要依靠已經60歲的施崇棠來刺激創新的做法也令不少政府官員擔心不已。部分政府官員和業內高管均表示:“由于臺灣的經濟增長陷入停滯,越來越多的工廠開始向中國大陸轉移,許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對公職、學院類崗位有著更加濃厚的興趣。”
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在于,許多臺灣大學和政府研究員在針對某一問題研究出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后往往沒有對其進行商業化推廣。臺灣科學院主管Cyrus Chu表示:“我們的團隊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創新者不愿對自己的發現進行商業化推廣或將自己的發明推向市場,因為年輕人害怕失敗。”
針對這一情況,臺灣當局已經發起了一個旨在幫助創新者制定商業計劃、尋求風險投資的項目。
高度保密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臺灣企業的創新和研發能力有可能被曾經幫助這些企業在過去30年間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所制約,那就是“臺灣企業對于保密性的過分追求”。
包括蘋果在內的美國科技公司長期以來都十分重視諸如富士康等這些企業在產品設計和代加工流程方面的高度保密性。雖然經由富士康代加工的產品可能會被曝光在數百萬員工面前,但科技媒體和競爭對手通常很難從中獲得太多泄露出的信息。
據悉,為了保證自己能夠獲得諸如惠普、戴爾的代工合同,臺灣公司通常會將自己的員工按照客戶公司的不同而進行分類,甚至會在客戶公司人員訪問公司就餐時做出特別安排,以使他們不會互相碰頭。
不過,臺灣企業對于保密性的過度追求也使他們很難從本地或者國外競爭對手的教訓中獲取寶貴經驗。臺灣工業高級金融專家Chan Wen-Hsin表示:“他們保守秘密并絕不對外透露,因此客戶很樂意同他們合作。”
與此同時,臺灣企業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有接受美國客戶為其所定下的設備跑分標準的傳統,他們也往往能夠找到最為廉價的方式來滿足客戶的要求。但現在,這樣投機取巧的方法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創新的步伐。因為采用較便宜方法最后常常只能取得略微超過標準的跑分結果,并不會帶來讓消費者震驚的解決方案。
“我們不會追求完美解決方案,我們只是尋找足夠好的方案。”Chan Wen-Hsin如是說道。
人才流失
除了這一得過且過的企業辦事傳統外,臺灣地區能說流利普通話人才在過去10年的紛紛出走也是造成臺灣地區創新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過去十年間,來自中國大陸大學生的總量已經激增至3000萬人,但臺灣地區卻缺乏能夠講普通話的大學教授。這樣的情況導致了一系列嚴重的后果,其中就包括臺灣大學以及部分政府支持研究機構優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比如,素有“全球半導體能量庫”之稱的臺灣半導體制造公司(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以及聯華電子(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oration)均在近年來流失了不少富有經驗的研發人員。
但可以肯定的是,臺灣公司現在正在努力加快自己的創新腳步。臺灣宏基集團表示,公司計劃在今年內大幅增加對于研發的投入,投資比例將從公司銷售額的1.2%上升至1.5%。
英特爾亞太地區運營總經理喬治-布萊恩特(Gregory Bryant)也表示:“臺灣的創新和投資活動已經出現了復蘇的跡象。”
當然,臺灣企業在成本支出方面依然有著自己一定的優勢,尤其是在剛畢業的大學計算機科技專業學生的薪水方面。據了解,臺灣在過去10年內對于高等教育的巨大投入為該地區培養出了一大批“新鮮”的應聘人群,而臺灣地區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大約為800-900美元,這一數字雖然高于中國大陸大學畢業生500-600美元的平均月薪,但卻依然遠低于美國地區的平均水平。
延伸觸角
由于本土人力支出已經逐漸追上、甚至超越北美標準,部分日本汽車企業已經在北美地區開設了自己的設計中心。比如,日本知名汽車制造商豐田就在美國密歇根州的阿納伯市(Ann Arbor, Mich.)開設了自己的“豐田中心”(Toyota center),另一家日本汽車制造廠商尼桑則在圣地亞哥開設了自己的研發中心。不過,臺灣電子企業似乎并不愿意跟隨日本汽車制造商的這一步伐。
在被問及為什么華碩不愿意通過在美國開設研發中心的方法來刺激創新這一問題時,華碩營銷總裁曾鏘聲(Jonathan Tseng)只回答了一個詞,那就是“成本”。
但事實上,擁有總計1萬名員工的華碩已經在美國加州的費蒙市(Fremont, Calif.)擁有一個300名員工的大型辦事處。該辦事處目前駐有公司的銷售和項目經理團隊,主要負責產品定價、營銷以及消費者調查方面的工作。
部分行業分析師認為,華碩在產品設計方面所取得的創新雖然沒有像iPad或者iPhone那樣具備革命性顛覆意義,但卻足以成為其他有意重新找回自己在全球電子消費者產業中地位臺灣廠商效仿的對象。
“的確,他們的創新是漸進式的,但同其他設備制造廠商相比,華碩的確做得更好。”Gartner產業分析師特瑞希-泰(Tracy Tsai)最后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