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電子產品就象是買一個只跌不漲的股票,這個道理郭先生也懂。不過,“跳水”的幅度如此之大還是讓人瞠目結舌。手機“速跌”之風愈演愈烈,這是怎么回事呢?
上市定高價是策略
知情人士透露,上市定高價的策略已經成為手機行業不成文的規定。
手機的生命周期比較短,一款時尚的手機流行期不過數月。對于廠家來說,能賺錢的時候就是上市之初。所以,為了賺取超額利潤,廠商普遍在上市之初把手機價格定得較高,從而為后來的降價留下了余地。
對此,國美永樂的上海大區總經理辛刻俠告訴商報記者,這其實是手機行業普遍的一種定價策略,由于上市初期產品需要大量推廣和宣傳上的投入,所以定價會比較高,過了一段時間后,廠商會根據市場反響,進行價格上的調整。
其次是因為競爭激烈,爭奪市場。有分析人士指出,手機行業的競爭變得如此激烈,以至于手機制造商們如果在新款手機推出后不立即提供大幅折扣優惠就無法再支撐研發和市場營銷費用了。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手機行業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行業,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上,商家必須能夠說服顧客他們的產品值得購買,但現在的情況是,商家要想說服顧客掏錢已經越來越困難了。”于是,降價促銷便成為手機提升銷量最直接和有效的辦法。尤其到了節假日,各大賣場爭先恐后地推出各類促銷優惠活動,使得手機價格直線回落。許多特價手機性價比高,也能吸引消費者,而對廠商而言,就達到清倉減少積壓的目的了。
再次,手機功能升級換代引發的換機潮流也是一個主要原因。手機發燒友蔡哲告訴商報記者,他有時一個月里就會買上2臺手機。“個性化、時尚性等特點才是手機暢銷與否的關鍵因素。” 蔡哲認為,消費者的力量已經左右了市場的走向。為了不斷滿足消費者多變的口味和選擇,廠家必須不斷地推出新品,以前一款產品能暢銷一年,現在幾乎每個月都要出幾款新品,后浪推前浪,之前的產品必然要降價。而且作為手機本身,已不再是一個高端通信工具,而是一個廉價的大眾電子消費品,價格和實用性都為消費者所看重。
國美永樂的上海大區總經理辛刻俠還補充分析到,無線通信與國際互聯網結合功能的3G手機、導航手機的成本降低,從而導致了高端手機價格的大幅回落。另外3G手機的面市也為2G手機的降價加了一把火。雖然3G網絡的成熟和市場推廣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目前來看,中國通信市場將進入一個2G、3G手機并存的復合階段,但在更新換代的壓力下,手機廠商和連鎖銷售渠道只能通過降價的方式,加快銷售,以降低積壓2G手機的風險。
水貨跌價無規律可循
相對來說,水貨手機的降價速度比行貨更快,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水貨跌價甚至是無規律可循的。”
記者近日在網上發現兩款三星的新品,分別在上市2個月和4個月內達到了1600元和1900元的跌幅。經三星公司的中國移動運營商總監曾憲忠證實,這兩款手機都是還沒有正式上市的水貨。曾憲忠告訴記者,一般他們的正品只會在每個季度里降價8%-10%,不可能跌那么多。
按照手機發燒友蔡哲的話說,水貨的“跳水”幅度與行貨的“跳水”幅度差別是很大的。“以諾基亞N97為例,水貨剛上市的時候7500元,現在3500元,跌了一半多;行貨的上市價格是5000多,現在是4000多,雖然也跌了1000多,但比水貨溫和多了。”
蔡哲還告訴記者,現在有些消費者喜歡把水貨的低價與行貨的高價做比較,覺得價格差距太大,并因此而選擇水貨。他認為雖然水貨價格普遍低于行貨,但由于一般水貨為了運輸的便利,會把原手機拆開,到了國內再重新拼裝起來,這樣一拆一裝質量就很難保證了,何況水貨的售后服務也比較差,一旦發生問題消費者無處喊冤,所以建議大家還是多買行貨為好。
該出手時才出手
一款手機的價格是消費者購買手機之前最重要的參考條件之一,如果剛買幾天的新機,突然發現跌價幾百元,相信無論是誰都將難以接受,像蔡哲這樣的手機發燒友也不例外。雖然他更換手機的頻率很快,但一般還是會等到新手機上市2、3個月,價格相對比較穩定的時候才會出手,他認為這才是對手機的理性消費。
三個月跌七成 手機價格跳水幅度讓人瞠目結舌
2009-11-04 11:29 上海商報 金琳 張璟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小米估值遭質疑 雷軍放言要進財富500強
- 2百度訴360搜索抄襲百度站長平臺 索賠50萬元
- 3iPhone5丟失異地現身 蘋果售后疑成"銷贓
- 4垂直B2C艱難:動蕩不斷 依托京東天貓受擠壓
- 5財經觀察:電商為何主動要求被征稅?
- 6樂視網稱夏普“自作多情” 信披遭質疑
- 7福布斯:不思進取將讓蘋果重溫當年PC市場悲劇
- 8電商立法列入日程:工商總局召集12企業摸底
- 9工商總局:《電子商務法》已列入立法日程
- 10奧巴馬機密手機曝光 造價1800萬美元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