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以“銷售子君村經適房”為名設下騙局
資料圖
開經適房售樓處 半年騙來百余萬 幾十名業主與劉芳芳(化名)簽訂了購買昆明子君村經濟適用房的合同,可是半年過去了,他們都沒法拿到經適房和鋪面的鑰匙。接到報警后,盤龍警方揭開了這起手法簡單的經濟適用房騙局。
自設售樓處
今年22歲的劉芳芳,和父母住在一套職工宿舍里。2010年,劉芳芳打算購買一套昆明子君村的經濟適用房,在辦理手續的過程中,她把經適房開發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摸得一清二楚。當時正是經適房“一號難求”的時候,劉芳芳覺得自己賺錢的機會來了,便找到自己干女兒的父親畢某,稱自己手上有60余套昆明子君村的經適房,讓畢某找熟人和親戚朋友來購買或租用。
如果是走正常程序,購買者要具備相關資格,并到有關部門進行資格審批并排號。而托劉芳芳購房的人中,大多不具備購買經適房的資格。劉芳芳心里也清楚,她根本沒有能力通過正當途徑為這些人買到房,但還是在交三橋一寫字樓內設置了一個“經適房售樓處”。
2010年8月,楊女士找到了劉芳芳。劉芳芳告訴楊女士,她手上的經適房是找關系拿到的,只要楊女士一次性付清房款,她可以馬上跟其簽訂購房合同,等房子建好后就可以入住了。經不住游說,楊女士將湊到的30余萬元交給了劉芳芳,劉芳芳隨即與其簽訂了“購房合同”。自己以很低的價格“買到了”一套經適房,楊女士又把這個信息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就這樣,在短短半年時間里,就有10多人找劉芳芳購買經適房,其中4人一次性付清了購房款。
與此同時,畢某也沒有閑著,他按照購買子君村經適房一套交5000元定金,購買子君村經適房商鋪一間收取3000元定金的標準,分別與40多人簽訂了協議。
合同露馬腳
到今年2月底,楊女士發現子君村經適房一期已經全部售罄,二期經適房也在準備銷售了,而她已經簽訂了近半年的合同,卻沒有接到任何通知。楊女士打電話詢問情況,一開始劉芳芳以各種理由搪塞,可是到了3月份,連電話都打不通了,在親戚的提醒下,楊女士才發覺自己被騙了。3月14日,楊女士來到劉芳芳位于人民中路的“經適房售樓處”,看見大門緊閉,可仔細一聽里面好像有人,但不論如何敲門,屋內的人就是不開門,楊女士立即報警。
接到報警后,盤龍分局栗樹頭派出所的民警來到“售樓處”,劉芳芳正好在房間內。看到民警到來,劉芳芳向民警出示她與楊女士簽訂的《購房合同》,但這份合同卻讓其露出了馬腳。“我們發現這份合同不僅沒有防偽標記,而且合同簽章處是一枚財務專用章,我們隨即將劉芳芳帶回派出所進行調查。”民警說。
經過司法鑒定,合同與印章都是偽造的。據劉芳芳交代,她找了一枚某集團的財務專用章和15份云南商品房購銷假合同,然后就開始“賣房”了。同時,她和畢某還收取了40多人的購房定金。劉芳芳分得贓款120余萬,畢某分了27萬余元。經過警方調查,劉芳芳和畢某共簽訂了假的購房合同28份,假的購買商鋪合同20份,共計獲得贓款157萬余元。
分析
騙子利用了管理漏洞
“根據近期辦理的涉房詐騙案件,我們發現了一些經適房詐騙案的規律。”栗樹頭派出所民警趙杰說,房源短缺是騙子的“賣點”。經適房的準入資格要求很嚴,一些沒有購房資格的人就想通過各種關系來買。而一些拿到購房手續的人,因為房源緊張弄不到房號,希望通過關系花錢買號,騙子正是抓住這樣的心理,設下了陷阱。
趙杰說,所有的詐騙案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多受騙者都是通過熟人、朋友或親戚介紹,相信熟人不會害自己才放松了警惕,一些上當者無意中當了騙子的“幫手”和義務宣傳員。
更為重要的是,騙子利用了管理上的漏洞。現階段,我國在經適房買賣上還存在制度不健全、程序不透明的問題,增加了群眾借助制度之外力量的不正當訴求,幻想通過制度漏洞實現正常途徑無法實現的個人利益,結果卻被利用。
提醒
涉房騙局警惕4種類型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從近期發生的涉房類騙局可以看出,這類案件有4種類型。
1 有關系
比如,劉芳芳案就屬于“托關系買緊俏房型”。騙子聲稱有關系能弄到緊俏的經適房等,騙取事主的定金;或者冒充房地產公司,以假的預售房合同進行低價拋售、重復銷售,誘騙事主簽訂合同;或者是將已抵押給銀行的房子賣給購房者,案發后攜款潛逃。
2 裝房東
在“假房東借雞下蛋型”中,騙子先以短期合同、小額租金租賃一套住房,然后冒充房東,偽造房屋產權證復印件,將房子以長期合同轉租給新房客,從中詐騙牟利。有的騙子還以租住的房屋為誘餌,偽造房產證,將他人房屋出賣,騙得錢款后逃匿。
3 黑中介
在“一房多租連環騙型”中,騙子往往在網上發布多個出租信息,把一套住房同時租給多人騙取房租。此類詐騙案還有“黑中介”版本,即房產中介公司把一套以月付款方式高價收購的房源,以低價向外租賃給多人,向租房者一次性收取半年或一年租金后攜款逃跑。
4 虛擬房
在“黑中介虛擬房源型”中,“黑中介”公司以虛假的廉價房源為誘餌吸引租房者,但當租房者交納信息費后,見房主卻成了難事,信息費也無法要回。在“偽造證明一房賣多家型”中,騙子以一套房屋為誘餌,分別與多人簽訂購房合同,偽造各種證明,同時賣給多家騙取房款,然后逃之夭夭。
生活新報 記者 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