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歡迎衛星的小城
招商“蛇吞象”的背后,土地始終卡著郎溪的脖子。
國土資源部從1999年開始引入衛片執法這一高科技,2009年實現了全國2859個縣全覆蓋。
而對這個正鉚足了勁準備大干一番的皖東南小城而言,“被衛星覆蓋到”并不是什么好事。
郎溪的官員喜歡用“三年”來形容這個小城的變遷。“三年前,我們絕對是安徽省縣城里城市建設的最后一名。”宗曉明說,彼時,整個縣城只有兩條主干道,一個紅綠燈。
2010年,安徽省第一個國家級規劃《皖江城市待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獲批,這令原本位列安徽十大窮縣之一的郎溪喜出望外。憑借位于蘇浙皖三省通衢且緊鄰無錫、常州的區位優勢,郎溪的招商引資迎來井噴。
當地官方披露的數字是,近三年來,郎溪累計簽約外來投資項目1062個,落戶企業70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200家,居宣城市第一。郎溪縣招商局局長夏嚴用“簽約簽到手軟”來形容蘇浙企業的蜂擁而至,“有時一天就是十來個項目”。
“蛇吞象”成就了一個連省委書記都豎大拇指的“郎溪現象”:“十一五”GDP年均增速16.5%,財政收入四年年均增長52.3%,居全市第一。三年的時間里,郎溪經濟開發區的面積由3.5平方公里增至35平方公里,擴大了10倍,而城市面積亦從3.4平方公里擴大到14平方公里。
而城市的擴容只是剛剛開始,這座小城從未像今天這樣渴望土地。而招商“蛇吞象”的背后,土地始終卡著郎溪的脖子。縣國土局局長程禹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09年時分配到郎溪縣的年度用地指標還有一百多畝,但2010、2011兩年的用地指標卻為零。“指標為零,我們就搞土地置換。”程禹柏說,將農村閑置的農地置換出來,成為建設用地。然而,想要置換出足夠的土地喂足經濟發展的胃口并非易事。“離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在2010年的述職報告中,這位局長如是說。
“土地違法現象在全國都存在,我們郎溪作為國家的一部分,肯定也不會完全游離于這個現象之外。”郎溪縣國土局副局長吳建勛如是說。
然而正如文昌村委會墻壁上的標語那樣,這些違法土地并不能逃過天上衛星的法眼。
2011年下半年,國土部的衛片下發至各地市,疑似違規的地塊圖斑列得清清楚楚,一幕轟轟烈烈的“知錯就改”的大戲上演。
郎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牛四清說,“現在在操作過程中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們心里也很難過、很慚愧,但希望各界能夠理解、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