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京城最貴限價房”身份入市的同馨家園項目,被疑“限質”。
《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了解到,昨日下午,開發商代表與業主在同馨家園小區進行協商,針對業主提到的空心磚問題,開發商聲稱這是通過建設、施工、監理、設計四方商討后啟用的新材料,并稱已成立了專門小組來解決滲水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該項目施工方中國新興建設開發總公司 (以下簡稱新興建設)是多個國家級工程的承建商。
開發商:已成立專門小組
7月21日的那場暴雨不但讓整個北京陷入水患,也讓不少問題樓盤在大雨后“現形”。
“多虧這場雨,如果現在沒發現這些問題,入住以后還不知道該怎么辦呢。” 昨日(8月1日),同馨家園19號樓的業主劉明(化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這幾天北京雨水不斷,讓同馨家園的業主們很難安心。“今天我不放心又去了一次,又滲水了,整個衛生間的墻上都有被雨水陰濕的痕跡。”劉明說,7月21日雨后他就跟物業報修過一次,但一直沒人解決,現在滲水更嚴重了。
昨日,該小區開發商北京首開旗下的北京首開晟馨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小區內貼出了公告,稱目前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小組解決滲水問題,并留下了相關負責人的電話。隨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撥通了該聯系電話,工作人員稱,已經接到20多戶業主的反映,但由于每戶(滲水)情況不同,需實地考察之后給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但在采訪中,多位業主則向記者反映,目前針對滲水問題開發商基本處于“修補”狀態,這讓他們十分不滿,“如果不重新做防水,我們認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9號樓的一位業主對記者說。
此前,對于該項目出現的墻面滲水問題,豐臺區住建委的工作人員將其定性為質量問題,要求開發商認真處理。
而在 《同馨家園住宅質量保證書》上,記者看到,對于防水工程的介紹則是:衛生間地面與墻面,穿過樓板的下水管洞周邊,以及屋面和外墻面等部位,均采取了防水措施。而對于屋面防水、外墻面及衛生間地面滲漏保修期限為5年。
顯然,同馨家園的滲水問題出現的太早了點,僅僅是在交房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空心磚原為新材料?
同馨家園存在的另一個核心問題便是空心磚事件。
在之前的采訪中,就曾有業主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反映,在裝修過程中發現無法安裝抽油煙機,后來才知道原來是墻體內部的磚出了問題。“空心磚的部分正好趕上需要施工打眼的地方,根本沒辦法打眼,不光廚房,廁所也是。”上述業主告訴記者。
然而,對于空心磚的使用,開發商給出的答復則是 “在四方會談后啟用的新材料”。
據記者了解,所謂“新材料”并非一開始就采用的,而是中途進行了材料變更。昨日,記者獲得了一份《工程洽商紀錄》,內容是二次結構砌筑材料變更為輕集料砌塊,其中在洽商內容中提到,“用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二次結構墻體,面層易開裂,不便于后期維護”,砌筑材料及方法改變為 “BM輕集料隔墻砌塊”,“本條為技術變更,若原材料(加氣混凝土砌塊)在施工期間,價格不變,不涉及經濟”。
本是為了后期維護而采用的新型材料,緣何卻給業主帶來了諸多麻煩,甚至影響裝修?對此,開發商并未作出回應,也未給業主具體的解決方案。
施工方曾承建多個國家級工程
據了解,首開同馨家園總建設規模為236590㎡,共分二期開發建設。一期為兩限房C04#~C11#住宅樓,二期為經濟適用房C01#住宅樓、兩限房C02#、C03#住宅樓、廉租房C12#~C14#住宅樓,目前出現問題的19#和20#也就是此前的C10#和C11#住宅樓,而后期項目更改了樓號。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這兩棟樓的施工單位為新興建設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監理單位為北京方正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房屋建筑工程監理甲級資質)。
據悉,19#、20#樓不但出現了滲水、空心磚問題,還有部分戶型未設置煙道。對此,開發商稱,是工人疏忽所致。
記者在新興建設的官網上看到,作為大型央企,該公司先后承建了多個國家級工程。但為何這一項目會出現諸多問題?
記者曾多次聯系新興建設,但公司多部電話均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隨后,記者又致電該項目監理公司,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質量問題應該找開發商去了解,監理公司沒必要回答此類問題。
層層分包是誘因?
為何具有特級資質的施工單位會出現如此讓人難以置信的失誤?而明明是通過監理公司認可的項目,為何又曝出如此多的質量問題?
“這其實暴露的是保障房建設、乃至整個中國房地產建設中存在的一個根本問題——層層分包、墊資開發的模式,把利潤擠壓到最后的施工層面,包工頭唯有通過偷工減料來實現利潤。”BDGH八達國瑞副董事長、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中國區主席李旭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兩限房項目由于已有價格限制,建安成本已達整個工程的70%,出現開發商偷工減料的現象更是不足為奇。
李旭稱,現在很多建筑公司在中標之后,會把合同往下轉,最后承接的就是專業性不高的 “散兵游勇”。
李旭表示,開發商的“偷工減料”很多都是技術性手段,而這些也都是政策法規無法約束的,甚至購房者也很難察覺到。“同樣,監理公司也會考慮他的成本支出,如施工現場的監管、現場協調等,都需要人力成本,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很多監理公司發現問題后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者干脆就被施工單位買通,起不到實際監管效果。”李旭說。
的確,不光是保障房,商品房層出不窮的質量問題也同樣在拷問著整個行業。對此,李旭表示,隨著開發商的寡頭化發展,業主的地位更趨于弱勢,尤其現在的保障房建設,本身利潤有限,如果企業無法從根本上樹立自身的社會責任意識,則很難從根本上去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