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新政出臺以來,銀行個人房貸審批進一步收緊。6月8日《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市各大銀行對20年以上老房基本停止貸款。除了收緊老房子貸款之外,銀行在其他方面也都從嚴要求。消息傳出,各地銀行多有跟進。
曾幾何時,銀行在火熱的樓市中“出手闊綽”,被認為是高房價的利益分享者之一。如今,銀行對于房屋信貸的審慎,盡管與調控政策的要求緊密相關,但也足以表明,中國樓市的問題已不能局限于“價格調控”,而應該積極采取“質量調控”,綜合推動樓市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樓市價格一路突飛猛進的同時,有關房屋質量的批評聲音也不絕于耳。從去年轟動一時的上海“樓脆脆”,到成都“樓歪歪”,再到“樓薄薄”、“樓倒倒”,描述樓房質量差劣的語匯遠遠跟不上新聞曝光的速度。在國內,普通住宅的設計壽命雖然為50年,但很多房齡才十來年、甚至幾年的房子,就已經出現墻體開裂、樓板漏水等種種質量問題,房屋建筑質量不佳已成公開的“秘密”。今年年初,國家住建部一位官員就曾指出,我國住房使用壽命只能持續25至30年,使得中國房屋質量隱患問題浮出水面。此次所謂“老房子”概念的提出、以及20年的房齡標準劃定,也從另一個角度提示著中國房屋質量安全的種種隱憂。
在長期的賣方市場,特別是房價上漲過快情境下,購房人往往更加關注房屋價格的波動,而難有更多的精力兼顧房屋質量的核查,使得一些無良開發商偷工減料、壓縮成本的行徑得逞。于是,在“豪華價格”和“垃圾質量”的逼仄之下,購房人花費巨資購置的房產,使用價值卻大為縮水、物無所值。因為房價瘋漲,多數“房奴”為買房已窮盡數代人的積蓄,并且背負沉重的貸款,如果房屋質量還不能讓人省心,建筑壽命大打折扣,則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
應該說,銀行給“老房子停貸”舉措的推出,盡管顯得比較嚴格甚至有點殘酷,卻依然傳遞出積極的信號。這不僅提示人們,樓市的調控不僅不應局限于樓市的價格,也同樣需要解決質量隱患問題,以及樓市系統性問題的方方面面。這不僅要求地方政府從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高度來重視房屋質量,加強監管和懲處力度,也警示著各個開發商、建筑商應當嚴守商業道德,不要忽視投機取巧牟取暴利背后的法律風險。最近,北京市住建委就已推出新規,規定從今年6月開始,使用年限內房屋質量由開發商負責,表明樓市的“質量調控”已引起重視。
當前,各地樓市調控細則已經陸續出臺,樓市交易量出現理性博弈的積極局面。需要指出的是,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年,本輪樓市調控的歷史使命不容小覷,中國經濟不僅需要價格合理的房地產,更需要一個真正健康的樓市。在此背景之下,樓市調控不可能繼續容忍房地產的“不健康”發展,也不可能對單一“支柱”過于溺愛,那些惦念著暴利蠢蠢欲動的人們,應該正視“老房子停貸”這一記警鐘。(馬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