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的出路,唯有以盤活土地要素等諸多要素的改革為突破口。”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在日前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行的“就業動態與社會保障·2010學術研討會圓桌論壇”上表示。
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改變,導致中國依靠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遇到很大挑戰。西方國家要實現經濟的再平衡——如美國儲蓄率已經有所上升,雖然能不能持續還有待觀察,但是至少說明西方國家在往一個正確的方向前進。那么,如果西方國家實現了經濟的再平衡,對于中國來說,就面臨一個很大問題——出口不足。“未來幾年,中國出口必定類似于要戴上一個‘呼吸器’般生存艱難。”袁志剛說。
如何實現真正的“自主呼吸”?袁志剛說,要真正啟動內需一定要找到切實的突破口,培育出新的增長點。這來自中國的消費上,來自于勞動者收入增長,而收入增長的基礎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經濟增長只有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提高的基礎上,才是持久和穩定的。如果中國未來的增長能夠在全球化背景下,進一步利用勞動力的比較優勢,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將幾億農民轉移出來,實現徹底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極大地提高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和人力資本含量,在此基礎上去提高他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那么中國經濟再高速增長20年是完全有可能的。
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袁志剛指出,全國土地產權的界定,全國統一土地市場的形成,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產生的土地級差收益,通過土地指標的分配和交易流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既可以實現全國各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又可以通過市場交易來保證經濟發達地區高效率的實現。土地產權界定之后的抵押貸款的發放,將會在中國經濟中注入巨大的金融流動性。
一旦土地產權界定合理,土地級差收益將惠及全國最廣大的農民,即使在金融危機的不利形勢下,他們也將以此獲得進入城市的初始資本,解決就業、培訓和教育、住房、社會保障等部分費用,加速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拓展擴大內需和經濟持續增長的空間。
這一方面能緩解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東部沿海地區、外向型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地根緊縮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減輕中西部地區的巨大農業人口壓力和財政負擔,其結果是中國經濟中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獲得優化配置。
同時,全球化背景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人口的轉移和在城市中的集聚,這既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同時城市人口的集聚也是服務業興起和發展的前提。經濟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是可以創造奇跡的。時間維度上的奇跡就是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空間維度上的奇跡就是產業和人口在大都市的集聚所創造出來的就業崗位、經濟總量及其強大的城市競爭力,世界上如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無不如此。(唐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