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媒體報道,本輪調控已初見成效,一些大城市的樓盤售價已經“跌破樓板價”,包括北京在內的不少項目都保持著兩個月的“零成交”,營銷總監們在透露企業虧損情況時打了個比方:“每天被開走一輛奔馳車”。
在政策出臺前期,一群“業內人士”圍攻新政,列舉了諸多負面影響,打賭說調控肯定沒長性,同時號稱資金鏈不會斷,樓盤堅持不降價。兩個月過去了,“新政”沒有妥協的意思,有些開發商真的頂不住了,開始“認熊”。
北京的樓盤沒有“跌破樓板價”,只是有很多項目“零成交”,在堅持不降價的基礎上,嘴上軟了下來,開始散布“賠到家了”的謠言,希望能獲得同情,但筆者認為這個“認熊”,純屬假招子。
所謂樓板價,就是房地產專業術語“樓面地價”,一個開發商拿地的時候,根據政府規定的容積率,總地價和總建面相比得出的每平方米商品房土地成本。如果“跌破樓板價”,就不是簡單的沒利潤或者賠本兒,而是把建筑成本、人工成本和稅費什么的都賠了進去,就像賣小籠包的,說面粉錢都沒賺回來,更別提肉餡兒、捏褶兒的工錢和水電費煤火費,你信嗎?
北京通州現在賣2.2萬元/平方米的樓盤,雖然超過70天“零成交”,但拿地的時候只有幾千元/平方米,拿得比較晚的項目不到萬元(土地管理網站均有記載),早拿的更便宜,你說他什么時候“跌破樓板價”?
關于“每天開走一輛奔馳”的虧損描述,也更不必心疼,誰讓他死扛著非要賺奔馳呢!今天的價格,每套房子里都有“奔馳”。
說到這兒,肯定有人站出來咒罵:“你根本不懂房地產,我們從來沒這么多利潤!”
筆者以為不然,你開發商定開盤價的時候賺多少我們先不提,先來看看漲價里面有多少“溢價空間”:君不見,某樓盤在瘋狂的2009年開盤時就定價15000元/平方米,這里面已經有了足夠的利潤,而2010年3、4月份卻漲到了25000元/平方米,房子沒動地兒,土地成本和稅費是沒變的,建筑成本的變化也可以忽略不計,每平方米漲了1萬元,一套100平方米住宅的漲價空間就過百萬,買這套房子,就無異于每一個購房人“被開走”兩輛奔馳。
“認熊”不該只是幌子,如果再扛著房價,開發商每天“被開走一輛奔馳”還可能繼續,最好換個思路,把房價降下來換得購房人認可,“賺一輛桑塔納”就已經很暴利了,為什么不能使房屋這種產品成為穩銷保賺的平價商品,大家都受惠呢?(評論員 蔣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