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乍暖還寒時候,樓市調控最難將息。 樓市調控兩月有余,在量跌價滯的當口,逐漸顯現的國內外經濟陰晴不定狀況,使得有人開始大膽猜測:號稱“史上最嚴”的樓市調控或將鳴金收兵。 上周公布的6月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為52.1%,連續兩個月下滑,逼近50%的景氣線,訂單指數和生產指數雙雙下滑,由此,需求的萎縮已傳導至生產。二季度經濟指標的低迷,讓人們對于下半年的經濟形勢感到擔憂,開發商也看到了房地產市場“反彈”的曙光。在他們看來,如果樓市調控繼續加碼,就有可能加重經濟下滑的趨勢,從而出現決策層所擔憂的“多種調控政策疊加出臺可能影響過大”狀況。基于此,“經濟刺激政策重出”的論調一時間成為熱議話題,似乎據此推論,房地產市場將有可能無需過冬,只是感受到了些許蕭瑟寒意就可以看到春意盎然。誠然,讓房地產走向長期理性,僅僅靠當前高壓式的調控政策是不夠的,還需要在體制上進行突破,比如如何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使其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比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和保障房建設,這些都是長久之計。然而,當前的樓市調控必須堅持,這與政府的面子無關,而是涉及政府的信譽,在市場經濟下,信譽即是生產力。在預期作用舉足輕重的房地產市場,如果此次調控再次草草收場,將無疑在市場中形成不可撼動的“地產不敗”神話,再往后,任何對樓市的調控政策都將被這預期消弭于無形。 因此,在極為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如何協調確保增長和調整結構,甚至進行一定程度的取舍,就顯得至關重要。受歐債危機影響,歐美經濟 “二次探底”未為可知,國內經濟增速也可能放緩,甚至由熱轉冷,在這樣的情況下,正在執行中的從緊政策有理由轉向,而開發商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認為自己又將安全上岸,所以“不差錢、不降價”的腰桿才挺得筆直。然而,即使是緊縮政策退場,刺激政策登臺,刺激什么也不能刺激房地產市場。可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可以加大對社保、民生的補貼,須知道,中國經濟在新世紀頭10年里能夠飛速發展,依賴的絕不是房地產和大央企,而是中國制造的主力軍——中小企業。
我們從調控一開始就知道,這將是一場硬仗,“史上最嚴”對應的就是“史上最難”。不過,處于十字路口的樓市預期適時地獲得了國土部的背書,國土部部長徐紹史表態:再過一個季度房地產市場將面臨全面調整,房價會有所下降。房地產市場必須刺破膿包,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這樣才不會使其構成對中國經濟的綁架,從而造成房地產經濟一枝獨秀,其他消費“萬馬齊喑”的局面。(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