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外界普遍關注的空置率問題,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于秀琴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由于難以掌握房屋基礎數據,只能統計房屋待售情況,而無法統計空置率。
她表示,國外在統計空置率時,主要選取部分區域,進行居民問卷調查。而我國面臨入戶難、產權不清的情況,難以統計出房屋的基礎數據,從而使得在空置率的統計中“缺乏分母”。
空置率問題起源于媒體熱炒的“6540萬套閑置房”,此后,又被網友通過“曬黑燈”予以放大。對此,國家統計局近期做出三次回應,并將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被列入空置房調查的試點城市,進行空置房調查。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北京已經正式啟動空置房的專項調查,其中朝陽區已選定了3個小區。
于秀琴表示,由于空置率無法統計,統計局所做的并不是空置率調查,而是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要求,進行的“房屋利用情況典型調查”。
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最近的一次表態中稱,“將在部分城市抽選一批住宅小區,進行空置房調查”,并未提及空置率調查。
于秀琴表示,以目前的情況,只能統計出房屋的待售面積,即媒體所指的“空置面積”,而無法統計空置率。此前,國家統計局和朝陽區曾先后公布了商品房待售面積,但并未公布待售面積占整體的比重。
事實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運來在8月11日的回應中就曾表示,空置率統計中的一系列口徑還難以界定,統計部門要給出客觀準確的數據難度很大。
而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統計空置率的另一個難題在于難以界定“空置”現象。其中包括對空置時間、空置原因的規定,同時還要考慮到搬遷、裝修等客觀因素。
于秀琴還表示,與外界的想象不同,空置率的統計難度“非常大”。她還呼吁媒體不要對該問題進行“娛樂化”解讀。
同步播報
兩部門新房成交數據“打架”統計局稱存“時間差”
每經記者 張敏 發自北京
繼二手房數據引發爭議之后,北京市兩部門公布的新房成交數據也出現“打架”現象。
在近期公布的北京8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中,北京統計局的數據為63.3萬平方米,環比7月下降5.1%。北京市住建委的數據,比此多出16萬平方米,且環比7月呈現“一升一降”的現象。
此前,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6月二手房成交均價13440元/平方米,同樣被外界質疑為 “低于實際成交價格”。同時,市統計局提供數據的兩家中介,發布的成交均價竟相差3000元之多。
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于秀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市統計局發布的是實際成交數據,比網簽時間稍晚,因此通常低于后者。但她表示,兩者反映出的市場趨勢是一致的。
她表示,市統計局要求房地產企業以報表的方式上報成交情況,同時要求,企業上報的信息必須與合同相一致,即買賣雙方簽訂合同之后的實際成交情況。
而北京市住建委統計的是網簽數據,即雙方已達成成交意向,并報住建委備案的數據。事實上,建委的數據同樣來自企業上報,每天在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上更新。
據了解,進行網簽備案的顧客通常都能達成成交,但從網簽到實際成交,期間會有幾天的時間差。于秀琴稱,住建委公布的數據之所以高于統計局數據,主要由上述時間差造成。若遇上集中簽約的情況,數據差別可能更大。
于秀琴還表示,統計局有一套完善的統計體系,其公布的數據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