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商場、電器大賣場,供貨商要想進場,就得交錢,要想占領優勢地段,更得付出高額代價,長期以來這似乎已經成為零售業的“潛規則”。但是,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進場費”在最近受到了來自規則制定者自身的挑戰。
近日國美電器濟南齊魯國際大廈店嘗試取消進場費,改為以國美自身銷售人員為主的經營模式,并計劃對50家旗艦店實行新模式的改造升級,讓這次嘗試帶有了“改革”的意味。這一被業內人士稱為“陽光政策行動”的探索,能否顛覆家電連鎖賣場傳統的銷售模式?
家電賣場:取消“圈地”提升單店產出
國美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09年上半年,國美從供應商處收取的進場費等各種費用13.64億元,與去年相比有所減少。國美的新策略是,用提升單店產出及供應商在新門店模式上投入產出比能達到最大化,取代跑馬圈地,取消進場費正是這種轉型的具體表現。事實上,摒棄頻繁開店和取消進場費對于家電連鎖商而言,可能意味著每年數十億的利潤流失,不過,在2009年,這成為家電連鎖商們的集體選擇。除了國美電器,國美旗下的大中電器表示,將在轉型上與自己的同盟者保持一致步調。最強有力的競爭者蘇寧電器則表示,以提升效率為前提的門店改革早已開始。
觀點:國美電器副總裁何陽青:取消進場費不影響利潤
對門店進行新模式的改造,是經歷三年的潛心研究。我們最終要靠經營來盈利,而不是收取其他費用。進場費的存在導致很多廠家明明30平方米就夠用,為了展示形象要占用40平方米空間。今后,國美通過統一裝修,統一布置,形成區域化展臺,既方便消費者購買又能節省空間吸引更多品牌入駐,會提高效率,增加利潤,這塊利潤的增加不但能彌補進場費的損失還能大大提升單店的利潤,對商家來說有利于他們的成本核算,可以說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家電專家劉步塵: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
在超市、百貨以及家電連鎖業態都存在進場費的問題。家電賣場嘗試取消進場費有利于理順廠商關系。通過規范、透明的交易模式,取消合同外收費,將合理費用由合同外納入合同內,可以使廠商雙方經營財務更加透明,使每一個營銷數據都可以科學客觀表現出來,最終受益的是消費者。供應商在這樣的銷售平臺上投入產出比將被放大,將會有更多資源投向新改造升級的門店,這部分資源將直接以讓利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
供應商:觀望中繼續博弈
與零售賣場的積極態度不同,大部分供應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于家電賣場的“示好”并不過于興奮,“我們還在觀察”是記者得到最多的回答。早在2006年11月15日,商務部、發改委和工商總局等五部委就聯合發布《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禁止零售商收取“進場費”。
不過,上架費、促銷費、店慶費等變換“名目”的進場費依然存在。這一次,盡管國美一再解釋不會將“進場費”改頭換面變為其他費用,供應商們對于能在廠商博弈中真正占到上風似乎還缺乏信心。
某家電企業負責人:擔心進場費由暗轉明
進場費在不同的門店收費不同,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而且很多是每年收一次。名義上的消失還不能說明問題,“進場費”可能成為“選位費”、“ 場地支持費”、“場地使用費”等不同變種。我們也擔心“取消進場費”,只不過是把進場費從“暗收”轉向了“明收”,寫進合同里。
廈華電子相關負責人:平等協商達成三贏
我們歡迎國美的嘗試,但目前與國美年底到期的合同還沒有做修改,具體操作有待明確。我們與國外渠道商合作,都采取買斷的形式,不存在進場費的問題,這樣做可以減少運營風險,但是國內家電市場一些模式還不能完全套用,我們希望平等協商,在合同里達成一致。只要雙方認可就是合理費用。這樣才能實現廠家、商家和消費者的三贏。
展望:需要與廠商長時間磨合
取消進場費和選位費,是一種先進和回歸商業本質的變革,在微利時代,只有這樣廠商雙方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如果取消進場費能夠切實執行,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廠商都急于尋求市場效率。
事實上,拒絕進場費在國際家電零售領域不乏先例,百思買在北美市場一直以與供應商建立“競合關系”著稱,百思買相關人士表示,其在包括中國地區在內的門店,均沒有向供應商收進場費。但是,中國家電市場的廠商合作模式變革也許還需要廠商長時間的磨合。
觀點: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取消進場費將成趨勢
進場費在中國家電連鎖商門店擴張時期表現搶眼,那時開店有風險,需要和廠家平攤。現在擴張期已經結束,廠商要考慮優化效益,沒有進場費的束縛可以推動賣場布局由“固化”陳列到“靈活化”陳列。由于不受費用的限制,賣場就能夠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陳列產品,打破過去因“選位費”導致優秀產品不能排到優先位置的 “潛規則”,取消進場費也將成為趨勢。
目前,廠家對于國美等零售商取消進場費的嘗試將信將疑,與目前試點的范圍有限有關,作為正式的廠商政策,廠家還無法做出評估,而這樣的探索可能還要持續很長時間。晨報記者劉映花
記者觀察:零售商們的集體反思
2006年,“進場費”第一次被四家連鎖巨頭們擺上了臺面。一個論壇上,原國美電器總裁黃光裕、蘇寧電器總裁孫為民、原永樂電器董事長陳曉、原大中電器總裁張大中堅定而默契的提出“進場費是賣場合理利潤的一部分”,讓制造商們的抱怨偃旗息鼓。
三年后的今天,當年的巨頭們不少都改變了身份,零售業的“行規”似乎也開始在集體反思中動搖。事實上,“進場費”不乏經濟上的合理性。在供過于求,渠道為王的時代,供貨商為了實現其商品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目的,必須借助這些通道資源。供貨商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體現為對渠道資源的競爭。
經歷了幾年快速擴張,追求規模的發展后,零售商們開始面臨競爭白熱化,門店過剩的挑戰,廠商博弈的天平開始重置:進場費的收益,已經不能夠彌補新開網點的成本,家電大連鎖利益要最大化,就必須想辦法重新調整各方關系;而近期的一些二線家電品牌出走,網上賣場的興起也給零售商們敲響了警鐘。
一個不太樂觀的境況是,中國家電業的行業利潤率只有3%,彩電業的利潤更是只有1%左右。如何分食這越來越有限的蛋糕?從“規模主導”轉變為“效率為先”,從利益爭奪者到利益捆綁者,顯然是家電零售商們眼下最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