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家超市里的家電節能補貼“末班車”。補貼的錢表面上是實惠了百姓,但如果企業騙補,騙的還是納稅人的錢
8家家電企業被曝造假騙取國家補貼超9000萬,原本為讓消費者受惠的政策背離初衷
羊城晚報記者 帥鵬坤
家電節能補貼政策剛剛退出市場,一場審計風暴就悄然開啟。
5月31日,國家節能補貼政策正式結束。至此,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節能惠民等近年密集推出的家電消費刺激政策悉數退出。而政策雨露滋潤下家電行業滋生的毒瘤也開始暴露于陽光之下。上周,國家審計署公布對節能補貼項目的部分審計結果,格力、TCL等8家企業騙補超過9000萬元,數額巨大但仍被專家解讀為冰山一角。
專家推斷,接下來國家管理部門將會對此前政策造成的種種弊端進行集中清算。而擺脫了“有形之手”扶持的家電行業對家電消費刺激政策進行系統性反思的時刻也隨之到來。
A 給消費者的錢進了企業腰包
6月22日,審計署官網上掛出的一條審計公告經羊城晚報報道后引起廣泛關注。近日,審計署對2011和2012年度中央財政撥發給天津、河北、上海、廣東、四川等18個省、市的能源節約利用(21110款)、可再生能源(21112款)和資源綜合利用(21113款)節能環保類三個款級科目資金(以下簡稱“三款科目”資金)進行了審計,發現包括格力、雪萊特光電、上海大眾汽車等行業龍頭在內的384個項目單位擠占挪用、虛報冒領“三款科目”資金16.17億元。
其中,8家知名家電企業赫然在列。其中違規套取中央財政高效節能空調補貼金額超過2000萬元的有格力、寶雞長嶺冰箱,空調行業龍頭格力以多報節能空調數量的方式,違規獲得補貼資金2157.76萬元,騙補金額居在列家電企業首位;陜西省寶雞長嶺冰箱有限公司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家用電冰箱推廣項目通過虛報電冰箱推廣申報資料,騙取中央財政五大類節能家電推廣補貼資金2093萬元,居次席。另有TCL空調、格蘭仕、長虹等三家家電企業分別違規獲取補貼資金1830.88萬元、1779.4萬元、981.78萬元。
據悉,此輪審計主要針對2009年至開始實施的第一輪節能惠民政策。
羊城晚報記者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數據統計發現,2011年到2012年,國家共安排了62.82億元對節能家電產品進行補貼。審計結果中6家家電企業共騙補超過9000萬元。對于違規獲取節能補貼資金,涉事家電企業除格蘭仕之外均沉默以對。按照審計署公布的348個項目整改情況,目前,上述8家家電企業均處于“正在整改中”。
事實上,在國家審計署公布此次審計結果之前,媒體已經多次披露過多家家電企業涉嫌騙補。2010年9月,《瞭望東方周刊》專門在市場上選取了11個市場主流品牌、隨機購買了30個空調器樣本,分別委托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家電器能效與安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進行了空調實際能效比檢測。檢測報告揭露了一些空調廠家通過能效等級造假和虛標能效騙取國家財政補貼的事實。而一些騙補手法令人瞠目結舌,例如按照空調廠家上報的數據,有位老太太買了52臺空調,但接到電話之后用戶驚詫莫名:“我只買了兩臺啊,怎么你們會說是52臺呢?”
2010年12月,《瞭望東方周刊》再次報道,江蘇、浙江、安徽三地存在大規模節能惠民騙補情況,包括格力、奧克斯、海爾、志高等所有空調品牌“全軍覆沒”。寧波奧克斯,上報銷售節能空調總臺數16689臺中,確認購買的只有3176臺,占上報數比例19.03%,已確認虛報5695臺,占上報總數比例達34.12%,無法核查共計7766臺,占上報總數比例47%。
另外零零散散被曝出的家電企業或經銷商騙補的事件不計其數,就在今年年初,羊城晚報還曾報道,上海市質監局抽查家電產品,松下洗衣機等多個企業的產品能效等級不合格。而家電行業有一個眾所周知但誰都不明說的秘密——騙補是普遍現象。對此,不少行業專家均表示,這僅僅是冰山一角。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專家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這次審計還只是針對節能惠民的,之前的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的騙補現象更普遍,也更嚴重。”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家電行業專家陸刃波感嘆:“財政補貼說到底還是納稅人的錢,這些補貼本來是為了讓消費者在購買節能產品時享受實惠的,但最終卻落到了企業的腰包,令人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