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您已被‘非常6+1’選為十月幸運之星獲得58000獎金,活動網站www.cctvti.cn……”
類似的“釣魚”詐騙短信,相信很多用戶都收到過。來自中國反釣魚網站聯盟(下稱“反釣魚聯盟”)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止10月22日,經反釣魚聯盟秘書處認定并處理的釣魚網站域名已累計達8342個,其中,騰訊、淘寶網、工商銀行位列網絡釣魚對象前三。
“釣魚誘餌”防不勝防
在電話詐騙日漸為人們所防范之后,手機短信詐騙、釣魚網站已日漸成為了“釣魚者”常用的伎倆。期間,“釣魚者”會利用中獎信息誘使用戶登錄釣魚網站,隨后進一步要求用戶填寫注冊詳細信息,順藤摸瓜來套取用戶相關資料。
“中國目前的網民已經超過3.3億,穩居全球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釣魚者’哪怕成功幾率只有萬分之一,對于網民所造成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更何況這個幾率遠高于萬分之一。”瑞星安全專家王占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
“針對騰訊、淘寶網、工商銀行等三大網站的網絡釣魚占舉報總量的80%以上。”反釣魚聯盟秘書處負責人齊麟如是說。而來自CNNIC《第24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6月30日,中國的網民總數突破3.38億人,其中,1.1億的網民在半年內曾遭遇賬戶或密碼被盜的情況,也就是說,平均3個網民中就會有1個中招。
與此同時,在信息網絡安全問題帶來的損失中,網民最擔心網上銀行賬號和個人資料被盜的比例高達42.1%。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網民的網絡交易信任水平偏低,僅有29.2%的網民認為網上交易是安全的。網絡安全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電子商務、網絡支付等交易類應用的發展。
實際上,除了電話詐騙、手機短信詐騙外,目前最泛濫的仍是通過QQ、MSN、飛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進行傳播的“誘餌”。由于部分網民對網絡安全防范知識知之甚少,比如,在嘗試網銀支付時誤入釣魚網站,給“釣魚者”帶來機會。
“為了達到竊取用戶資料的目的,同樣或近似的頁面內容和設計的釣魚網站會長期、反復出現。”齊麟分析,目前釣魚網站主要有三大類:一是仿冒聯盟成員網站,竊取用戶賬戶、密碼等個人信息;二是通過虛假網上購物網站,以低價商品吸引用戶購買,誘導用戶進行網上支付,此類釣魚手段相對隱蔽,在監測中難被發現;三是仿冒虛假中獎、抽獎網站進行釣魚,此類網站一般通過仿冒聯盟成員的年慶、新年等活動,以獎品為誘餌,進行釣魚活動。
網絡信息安全立法待完善
“盡管釣魚網站、短信詐騙肆虐,然而擺在廣大網民面前的現實是,‘網絡釣魚’在我國還只是一個計算機領域內的概念,甚至沒有以獨立的形式進入法律的視野。不僅如此,在國內企業互聯網化進程加快,電子商務應用日益廣泛以及網銀逐漸成熟的背景下,釣魚網站的危害正日益加深。”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力如是評價。
事實上,盡管《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增加的第一百七十七條之一規定竊取、收買或者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的行為構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然而,如果“釣魚者”所“釣”的是信用卡資料以外的敏感信息,或者使用欺詐性手段而不是竊取的手段獲取信用卡信息資料,該條法律就無能為力。
楊力建言,打擊“網絡釣魚”首先必須完善網絡信息安全立法。“好的法律制度能夠加強互聯網的健康運作和信息安全,刑法作為最后的保護屏障,能夠起到一般預防和威懾作用,減少‘網絡釣魚’的發生與蔓延。”
金山毒霸反病毒專家則向記者強調,對于用戶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加強網絡自我防范意識,特別是公司企業和網絡用戶更要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一旦發現資料被盜,應立即修改相關交易密碼或進行銀行卡掛失或者暫停使用網上交易,以避免和減少損失。此外,網民最好通過安全工具進行釣魚網站的初步識別。
“只有通過法律、科技和自我防范來共同防范與打擊‘網絡釣魚’,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住‘網絡釣魚’的攻擊。”楊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