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消費時代,一次性使用、用完就扔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如果把平板電視也當成是一次使用的東西,這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不過,事實的確如此。
一位消費者2006年花1萬多元買了一臺37英寸液晶電視機,用了不到兩年,液晶屏就出現故障。
由于已過廠家規定的1年包修期,消費者只能自掏腰包,而維修只有換屏,又要花 1萬元。想想看,目前同尺寸的產品市場價也不過幾千元,換屏還不如再買臺新的,在這種情況下,那臺只用了1年多的平板如何處理?唯扔之。
雖然就當前的技術而言,液晶屏完全可以維修,但許多廠商在過了包修期后進行售后服務時往往只換不修。一方面,平板技術更新很快,產品換代周期不斷縮小,為了能夠跟上市場潮流,廠商一般不會為淘汰產品預留多少維修資金。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國在政策法規上還缺少針對平板電視維修服務的相關標準和規范,這使得許多廠商在處理售后問題時存在一些隨意性,消費者的權益因此便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消費者會像前面提到的到那位消費者一樣,平板電視一旦出了問題,則很容易陷入“維修太貴、不修則廢”的尷尬境地。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家電課題組不久前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08年前兩個月,平板電視投訴率與2007年同期相比增長了兩倍,65%的被調查者在平板電視售后服務過程中曾因維修費用過高而與廠商發生爭執和沖突。
毋庸諱言,平板電視維修費用高,存在一定的客觀因素。與傳統CRT電視相比,液晶、等離子平板電視在技術上有許多根本性的不同,其電路幾乎都集中在一個顯示屏上,而以顯示屏為代表的核心技術,自主品牌廠商基本全靠進口,僅此一項就占整機成本的60%~70%。即使是合資品牌,顯示屏的許多材料也大都依靠上游企業提供,占用的成本也很高。而基于平板電視的發光成像原理,液晶電視所需要的熒光燈管存在使用壽命低的固有弱點,依目前的市場行情,更換費用要達到數千元。等離子顯示屏相對而言問題要少一些,而一旦出現問題基本上都屬于不可逆損壞,整個顯示屏就算廢了,而要換新的,一塊42英寸 的面板國際報價就要幾百美元。
至于包修期短,廠家似也有自己的苦衷。正是由于在顯示屏技術上受制于上游企業,而生產顯示屏組件(屏+驅動板)的廠家一般只給18個月左右的質保期,這就使得電視整機企業不敢對消費者承諾超過上游企業的質保時間,在平板電視日益微利的情況下,沒有哪家企業愿意背上售后的“大包袱”,只好將它甩給消費者了。
雖然廠家有難處,但消費者顯然并沒有替它們背包袱的義務。業內人士表示,平板電視產業要想取得新的突破,除了技術升級外,最為關鍵的就是徹底改善平板電視售后服務水平。若高投訴率與高維修成本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改變,平板電視勢必會墮落成“一次性消費品”,這既會傷及整個平板產業的信譽,更會動搖產業發展的根基。
況且,國家目前正在逐漸加大對平板電視市場的管理力度,而針對售后服務領域的《家用平板顯示電視機安裝和維修服務技術規范》已通過審批,有望在今年年內出臺,這意味著,平板電視廠商很快將失去“包袱”借口。在消費者的權益要求和政府監管的雙重追問下,平板電視廠商該如何抉擇,這已經不再是需要提醒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