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家電業,節能不僅成為了產品的主題,也是行業討論的熱點話題,隨著政府對節能產品的強力推進,在業內,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的反應也表現出極大的不同。
能效標準提高有人歡喜有人憂
今年6月1日,第三批納入能源效率標識目錄的產品進入實施階段,包括家用燃氣熱水器、節能燈等在內的5類產品上市必須和冰箱、洗衣機等一樣張貼能效標識(部分產品的最后貼標期限延遲至9月1日)。另外,從明年開始,能效等級在2級以下的空調有可能全部被淘汰,而小家電的強制性能效標準也將陸續出臺。據估計,這一系列措施將可能使1000萬臺空調、150萬臺電磁爐、1400萬臺電風扇、1000萬臺電飯鍋因不節能而面臨被淘汰。
面對強制性能效標準的快速推進,同在家電市場上的不同產品反應大不相同。據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識管理中心副主任王若虹介紹,在第三批實施能源效率標識的5類產品中,燃氣熱水器企業表現得最積極,透露出這個行業期待整合升級的信息,大企業都希望通過貼標來展現自己的競爭力,一些知名品牌如萬和、海爾、林內等,早于國家規定時間,在3月底就給產品貼上了能效標識。
與此同時,有關冰箱能效等級升級的事情終于塵埃落定,《家用電冰箱耗電量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標準審定稿已經完成并已報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審查,審查完成后將進行公示,如果順利,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公布,初步計劃2009年正式實施。面對進一步提高的能效標準,冰箱行業的反應卻十分平靜,而據了解,此番能效標準提高的幅度并不低。新修訂的冰箱能效標準在原標準的基礎上,能效指標大幅度提高,其中冷藏冷凍箱能效1級提高了27%,接近歐盟A++水平,與老標準相比,其能效限定值提高了兩個等級,也就是說新標準能效5級相當于老標準能效3級水平;此外,冷藏箱、冷凍箱的能效限定值均提高了1個等級,即新標準的能效5級相當于老標準能效4級水平。
對能效標準升級反應最強烈的是空調行業。早在2004年出臺《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時就明確規定了到2009年我國定速空調能效入門等級將從5級(能效值2.6)升為2級(能效值3.2)。時間一天天臨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沒有改變初衷的意思,也就是說,從2009年開始,目前的3至5級定頻空調將不能繼續生產和銷售。雖然空調能效門檻提高是早就定下來的事,但各企業以及一些行業人士對此一直爭論不休。2007年底,空調企業開始陸續表示能效門檻提升到3級比較切合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而到了2008年1月28日,中國家電協會向國家發改委及國家標準委遞交了《關于空調能效標準修訂的幾點意見》,認為“行業發展情況未達到2004版標準超前性指標的預想”,“把能效限定值定為目前的能效3級……是比較穩妥的,也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同樣是面對能效標準提升,有的平靜坦然,有的忐忑不安,專家指出,關鍵在于行業及企業是否掌握了核心技術。
是否掌握核心技術成為關鍵
對于制造業來說,手中有技術,心中就不慌,能夠坦然面對能效標準升級的行業都是掌握了核心技術的,甚至有些擁有的節能技術還領先于發達國家。而那些仍在忐忑的行業和企業,則是因為技不如人。
中國家電協會理事長霍杜芳介紹說,目前節能冰箱在市場上的占有率達70%以上,這始于1999年全球環境基金中國節能冰箱項目的介入。該項目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對冰箱企業、壓縮機企業的技術推動,以及對零售商、消費者的市場拉動,提高我國冰箱的節能水平并消除節能冰箱在我國商業化的障礙,實現大幅度節能。
同樣,在燃氣熱水器領域,我們的有些節能、安全技術領先于發達國家,在節能條件苛刻的歐洲市場上,我們燃氣熱水器仍然備受推崇,銷量不斷上升。在國內市場,隨著能效標準的實施,達到國家一級能效標準的冷凝式燃氣熱水器陡然走俏,成為行業“明星”,俏銷市場。
而在空調行業,所擁有的節能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一本土企業負責人指出,要達到能效2級,定頻空調的生產成本遠遠大于變頻空調,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產變頻空調更切合實際。但就目前的變頻技術來看,本土品牌與外資品牌還存在較大差距,而且由于變頻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如IPM模塊(智能模塊)、控制芯片等均需從日本進口,也就是說,我國變頻空調產量受制于日企。另外,壓縮機是空調最主要的耗能部件,也是提高能效的關鍵,本土企業所使用的1級能效壓縮機幾乎都來源于美國或日本的企業。
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空調能效標準提升將有障礙。新能效標準制定組成員、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研究員成建宏向記者表示,從技術論證的結果來看,能效提高到2級沒有問題。記者還采訪了包括壓縮機廠家等眾多企業,得到的答復都是從技術角度來說,實現能效升級沒有問題。格力總裁董明珠已經明確表示將率先停止2級能效以下產品的生產。海爾空調表示,他們開發的所有產品都是以節能技術為基礎的,旗下很多型號的產品都已經達到1級能效標準。美的空調也表示要加大生產和推廣高能效產品的比例。成建宏認為,只要龍頭企業能夠率先執行新標準,在全行業推行新標準應該是可行的。而據記者了解,面對能效升級,企業擔心更多的是成本問題。
成本增加令企業備感壓力
有一種觀點認為,能效標準快速提升,生產成本增加,價格勢必隨之上漲,消費者將不買單。似乎消費者成了能效標準升級的反對者。事實上,生產成本增加,企業更害怕影響到銷量。
如果空調能效標準提升為2級,確實會大幅度提高制造成本,主要是增加了冷凝器和蒸發器的面積,提高了產品的散熱/制冷能力。據業內人士估算,整機成本會為此上升30%-40%。一些企業擔心如此一來,產品價格大幅度提高,會造成市場需求嚴重萎縮,特別是對于剛剛起步的三、四級市場,殺傷力更大。不是沒有先例,美國將空調能效標準提高時,當年整個市場銷量就下降了30%。
但節能環保勢在必行,更多消費者對提高能效標準也表現出了接受的態度。采訪中有消費者表示,過去選擇低能效產品,是因為國家允許其存在,而且這種產品明顯比較便宜,至于使用中節能所帶來的隱形實惠則沒有考慮。如果強制實行2級標準,市場上沒有了低能效產品,那也只能選擇新標準的產品。這一方面說明隨著政府的宣傳教育以及能源緊張狀況日益嚴重,消費者的節能意識有所提升;另一方面也說明國人的消費承受能力有所提高。所以說,能效標準提升可能會對市場造成一定影響,但不會動搖消費的基礎。
況且,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高能效產品的普及,生產成本也會逐步降下來,因提高標準而帶來的負面因素會逐步得到消化。冰箱行業就是很好的例子,由于功能增加、能效標準提升,近兩年價格確實一直在持續上漲,但同時銷量也在上漲,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并沒有被挫傷。
對于成本上漲真正感到壓力的是企業。中國家電研究院院長助理吳尚杰表示,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節能減排,因此,提高空調的能效標準勢在必行。新能效標準執行后,一些中小企業將會退出市場,對于強勢品牌而言,則面臨著調整產品結構、消化成本等經營壓力。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對300多個城市、2000余家多種營銷業態零售終端的空調銷售量月度監測結果也顯示,今年空調品牌將剩下不到20個,而只有前15個品牌可能生存下去。
我國空調產業真正開始發展的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在短短十幾年的發展中,我國空調年產量已接近8000萬臺,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0%。其中,國產品牌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目前市場占有率排名上也可以看到,前十名之中幾乎沒有外資品牌的身影。相信在能效標準升級后,本土企業仍會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