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并非農村市場唯一訴求
低價一直是手機商家攻占農場市場的首選武器,但是由于低價引起的質量問題卻層出不窮,這印證了一句俗話——“便宜沒好貨”。雖然在2010年,下鄉手機的限價由原來的1000元提到2000元,但是目前下鄉的手機主要走的還是低價路線,大部分的手機的價格不超過1000元。其中,相當多數的手機僅為三四百元,在中標的手機企業除了諾基亞、三星、LG等知名國際廠家之外,大部分是國產手機品牌,而且還有不少手機企業和品牌對消費者而言非常陌生。
或許對于很多農民來說,優惠的價格是吸引他們購買手機的首要條件,但是如果手機的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的話,低價又有何用?很多國際手機都開始重視中低端市場,諾基亞和三星的下鄉產品本身因為生產規模遠超其他廠商,并且銷售渠道較多,價格非常低,而國產手機在下鄉產品中根本體現不出價格優勢。因此,價格已經不能成為國內手機廠商開掘市場的關鍵。分析人士指出,當家電下鄉的政策剛剛推出時,很多企業千方百計也要分得其中的一杯羹,但真正入圍之后,他們又只是把手機下鄉當作提升品牌的形象工程,對于實際能產生多大銷售并不十分在意,沒有充分地重視,沒有踏踏實實借手機下鄉“東風”做市場。
海爾、天宇、長虹在手機下鄉中的成功,為更多的國內手機品牌開拓農村市場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抓住手機下鄉的政策,千萬百計地提升售前、售后服務水平。
不僅如此,國內手機廠商還要依據特定市場需求進行創新,并開發適合農村應用的功能,如天氣查詢、農作支持等。分析人士指出,手機的超長待機,一鍵通,信息通等創新,就特別受農民消費者的喜愛。
當然,性價比永遠是避不開的“檻”。天宇朗通就是“低價格,高性價比”的一個典型,而這也正是以海爾、天宇、長虹為首的國內手機品牌在手機下鄉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因素。
手機下鄉本是惠民工程的一部分,如今卻走調變味,這說明,農民需要的不僅是低價,還要有高品質。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