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以來,農副產品價格漲勢明顯。與往年不同的是,2011年價格形勢呈現漲價時間較早、價格波動較大等特點。
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超市和菜市場隨機詢問的幾位消費者均表示:“今年菜價漲得太早。”他們說,往年漲價通常在春節前幾天或一個星期左右。而今年在春節前大半個月,物價就開始上漲了。
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多位農副產品批發商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的菜價波動較大,可以說是“一天一個價”。以五花肉為例,在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從每市斤8.5元左右上漲到9元左右。另外,今年菜價波動大還在于存在某些菜品價格暴跌現象。由于北京周邊種植大白菜的農戶較多,最近一段時間的大白菜零售價格從1塊多跌至五六角。
不單單是農副產品價格,人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幾乎都有漲價現象。比如,一些飲料品牌已悄然漲價。在京工作的白領小陳說:“前幾天,房東告訴我,春節后要漲房租,而且一漲就是800元。沒辦法,現在連快遞都漲價。”
一些上市公司也公布了提價公告。比如,西山煤電從2011年1月1日起上調煉焦煤產品價格,焦精煤、肥精煤、瘦精煤、氣精煤銷售價格(含稅)每噸分別上調100、150、120、120元。東阿阿膠從1月7日起上調阿膠塊產品出廠價,上調幅度不超過60%。燕京啤酒稱,從2011年1月18日起,北京地區每箱提價3.3元以上,普通裝產品10度燕京清爽、燕京本生每瓶出廠價提高約16%-18%。
極端天氣游資炒作加劇價格波動
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一些新疆、山東等地農戶表示,今年農副產品的源產地受季節、災害等因素影響遠勝于去年。新疆一位農戶表示:“雪太大,蔬果運不出去,往往是大家都被堵在運輸途中,然后集中到達批發市場。”一位蔬果批發商表示,今年市場的農副產品供需十分不穩定,有時是產品集中上市,供大于需,導致價格下跌;否則就是市場上的產品供不應求,價格被連番炒高。
長城證券分析師丁鈺表示,近期全球農副產品、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究其原因主要是極端天氣和供求緊張。首先,近期全球極端天氣再現。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暴發洪災,巴西里約熱內盧地區持續雨災,對當地大宗商品的出口、生產帶來重創,推高了原料價格。最近我國華北、黃淮地區則出現旱情,或將影響今年國內糧食產量。其次,供需形勢總體趨緊。在國內農產品市場,可供開墾的土地有限,而消費結構升級和城鎮化進程加速需求上升,并引發供需格局呈現結構性失衡,食糖、棉花等供需缺口明顯,已需依賴進口,若僅依靠貨幣政策調控,2011年下跌空間有限。
農行戰略管理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預計,今年糧價漲幅在10%,略低于2010年水平。而糧價2010年前11個月同比漲幅為11.4%。
緊縮政策可能連番出臺
多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2010年全球流動性泛濫,是當前物價延續上一輪漲勢的深層次原因。物價上漲壓力過大,將推高2011年通脹水平,須采用綜合措施加以防范,主要是進一步回收流動性。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指出,2010年的流動性過剩使得物價上漲勢頭延續下來。這尤其體現在供給偏短缺的商品,比如農產品。另外,2010年12月信貸投放、貨幣增長雙雙超預期也是影響物價的重要因素。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夏斌預計,2011年全年CPI在4%左右。如果CPI過高,央行或將運用加息手段,盡快使我國實際利率接近正利率水平。農行報告預計,2011年CPI將呈前高后低走勢,全年CPI漲幅在4.3%左右。
李慧勇預計,2011年全年CPI在4.5%左右,絕對水平偏高,趨勢是前高后低,物價上漲壓力較大。2011年上半年CPI平均在5%以上,是受到2010年流動性泛濫的影響,并疊加了新的因素,包括春旱、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稅改革等。但在控制流動性的措施下,2011年下半年通脹預期趨穩,不會惡性通脹。
李慧勇認為,在控制流動性方面,一是通過數量型工具控制貨幣增加。信貸和存款準備金率2011年仍有上調空間,至少在20%以上;二是運用價格型工具盡快改變目前負利率現狀,預計全年有三次上調空間。另外,為了應對輸入性通脹,今年升值工具應發揮更大作用。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表示,目前我國流動性還是過于寬松,抵消了調控政策的作用。因此,2011年應在貨幣條件上多下功夫,為2010年出臺的調控物價、房地產等相關政策,創造一個好的貨幣環境。他認為,直接對物價調控的政策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2011年我國運用數量型、價格型工具都有空間。另外,目前我國面對熱錢持續流入的壓力,貨幣政策應相對收緊,對沖熱錢帶來的影響。
范劍平指出,連續幾個月的M2和信貸規模都在反彈,證明市場上和銀行系統內的流動性都寬裕,如果今年的M2能控制在預期目標之內,則CPI不會過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部長余斌認為,2011年存在物價上漲壓力,但完全有可能把CPI漲幅控制在廣大居民可接受的范圍之內。他認為,在宏觀調控方面,由于今年上半年物價上漲壓力較大,相關監管部門應進一步提高利率和準備金率,收緊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