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即將過去,理財市場又到半年盤點時。統計顯示,由于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銀行結構性產品表現出嚴重分化,既有提前實現收益終止的,也有多達16款出現零收益,部分投資者顆粒無收。
根據普益財富相關統計,截至6月18日,今年以來國內商業銀行共發行4311款理財產品,穩健型的產品占絕大部分。截至6月18日,到期的結構性產品共有310款,其中263款達到預期收益,占比85%。據介紹,在監測到的到期產品中,2款年收益為-4%,為某外資銀行發行的優化商品組合掛鉤結構性投資第二期(澳元和美元款)。有16款為零收益,主要為外資銀行發行的股票和指數掛鉤型產品,還有某國有銀行發行的歐元對美元匯率掛鉤型產品。
“今年投資于石油的產品實現收益提前終止的占多數,而與股市、外幣掛鉤的理財品表現則不理想。”銀行理財師陳先生告訴記者,2009年年底至今,歐債危機持續升級,導致歐元匯率不斷走低。統計數據顯示,歐元兌美元今年6月7日創下近4年以來的新低1.1877,距離去年11月25日的高位1.5144下跌了約20%,由此引發了部分銀行掛鉤歐元對美元匯率的產品集中爆發零收益。
陳先生表示,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對掛鉤標的有所了解,因為投資者如果對所購產品掛鉤標的的未來走勢判斷失誤,便會陷入零收益甚至負收益的窘境。通常情況下,掛鉤標的為股票、基金、指數或商品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多為高風險投資,銀行可能將其設計為保本浮動收益型或者部分保本型產品,但投資者需要識別其中蘊藏的風險,看產品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能否實現盈利。
同時,陳先生也提醒各位投資者,并非投資標的上漲結構性產品就一定賺錢。以掛鉤黃金產品為例,并非黃金漲就一定能賺錢。因為結構性產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會設定一個漲跌區間,達到一定幅度標準,才能實現收益。本報記者 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