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
中新社深圳8月14日電 (記者 張子揚)近年來中國高校的“去教學化”傾向愈演愈烈,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14日對此表示,教授“重科研、輕教學、跑項目、忙賺錢”的現象已持續很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與浮躁的社會環境、評價(教授)的機制、國家投入的經費有限相關,要改變這種局面,至少需要3至5年的時間。
紀寶成當日在出席世界大學校長論壇時對中新社記者說,事實上很多學校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突破這樣的瓶頸,把人才培養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卻少不了受到“科研至上”的沖擊。
“由于現在社會的大環境很浮躁,評價(教授)的機制、導向也存在問題,甚至一些領導訪問高校時只強調科技創新,要學校拿出這樣、那樣的成果,就是不講拿出‘人才’這個最重要的成果。”
紀寶成直言,一些領導所倡導的東西與教育規律、與人才培養這個目標不一致。當然,這也不是誰有意造成的。“可以這樣講,這些人對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概念不清晰,高等學校的使命是什么、大學精神是什么不清楚,同時還受到錯誤的導向、錯誤的思潮沖擊,造成了今天的現狀”。
他說,“一段時間以來,有些人一直在強調教育要產業化、市場化,這怎么可能培養出人才?一些地方把大學的使命本末倒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順序顛倒過來,社會服務成了第一位,人才培養卻被邊緣化了。”
紀寶成認為,這并不都是學校的問題,政府部門、政府官員、新聞媒體、整個社會都要反思。“要讓各方面創造出濃濃的人才培養氛圍,從思想上重視,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人才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2012年要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紀寶成對此表示,這筆錢需要盡快落實,對于高校而言,“可能就會把不少在外找錢的校長、院長拉回校園,安心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