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今年高考總分750分,高職錄取線150分,較2010年下降140分,缺口仍然很大。”近日,高考招生工作剛結束,一所三本高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長王平(化名)就忍不住向中國青年報記者抱怨:“三批次錄取的高校(即獨立學院——記者注)已經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王平回憶,2008年和2009年,他們學校第一志愿的錄取率還是100%;從2010年開始情況逆轉,當年錄取率下降為80%;2011年更是猛然降至50%,最后是通過不少“技術處理手段”才勉強完成招生計劃。
“這種下降趨勢不知何年是盡頭?”王平說,全國高校生源危機中,323所三本高校首當其沖,他們不僅要應對第一志愿錄取率直線下降的局面,還要面臨專業穩定率不高,學生學習動力先天不足等考驗。
于是,請分管教育的副省長吃飯保住生源,到教育部門退掉剩余的招生計劃,舉辦周六補習班與本科預科班……為應對危機,各三本高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清華、北大都難“掐尖”了,三本墊底更失落
2008年,全國高考人數達到1050萬的頂峰,隨后開始下降。2011年,下降至933萬,比2010年減少24萬左右,資料顯示這種下降趨勢將持續至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教授姚遠說,導致高考人數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我國人口出生高峰期已過,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
以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北京市為例,2006年高考考生11.3萬人,2011年下降至7.65萬人,2013年大概6萬人,其中還有約20%的考生會棄考出國留學,實際參加高考人數將只有5萬多人。
“在這場高考生源危機中,清華、北大等一本老大哥都難‘掐尖’了,三本墊底的高校更失落。只有既不靠前、又不墊底的二本高校最不敏感。”北京一所三本高校的校長盧開(化名)說,2011年全國高考中有40名省、市狀元向香港大學遞交申請,最后港大錄取了17名省、市狀元,較2010年增長一倍。北京40名可上清華、北大的高分考生被香港大學錄取。此外,被譽為“美國高考”的SAT尚未在中國內地開考,不過2011年內地赴香港參加SAT考試的學生達6000多人次。“看到這些情況,清華、北大的校長不著急嗎?”
二本高校因為15%的高分考生輪不到其錄取,另15%墊底的考生想進又進不去,他們一直錄取中間分數段高考考生,受到的沖擊最小。
“三本高校招不到生就將自斷財路,破產倒閉。”王平說,很多三本高校在學校所在地招不滿高考考生,就紛紛到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生源大省去跑馬圈地搶生源,甚至把在A省落空的招生指標通過技術處理,調劑到B省進行錄取。
過去,三本高校在招生宣傳時恨不得把錄取分數線“吹”得老高,以凸顯學校的品牌影響力與教育質量之好,吸引更多高分考生來報考。現在,高考生源市場競爭激烈,三本高校就得想方設法把錄取分數線說得越低越好,以免低分考生怕錄取不了不敢填報志愿,高分考生又不屑于報考,結果兩頭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