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孩子,無助的家長——
還孩子快樂童年,難在哪兒
孩子們的委屈和拒絕是聲聲控訴,家長們的付出與努力是字字血淚。多少年來,似乎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狀況:身邊已罕見快樂的求學故事,所見的多是強迫、妥協,甚至是扭曲個性。
曾有專家這樣評價,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智能都不同,執行能力也不同,強迫的教育方式,是以愛的名義在傷害孩子。
為什么會這樣?媒體呼吁了多年,教育專家也在分析和提出建設性意見,但正如素質教育的推進一直步履艱難一樣,“給孩子減負”、“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似乎還僅僅停留在美好的愿望。
有人說,導致現狀的原因是優質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是傳統教育觀念在作祟,是就業的緊迫現實讓人心生緊迫;有人說,是獨生子女的現實讓家長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厚重的期望;有人說,是因為培優市場的巨大利潤引導了社會上教育的不良風氣;有人說,是教育系統內部不合理的考核體系導致了“唯分數論”的現狀……
年逾八旬、在教育戰線躬耕了一輩子、深刻了解中國教育現狀的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在接受我們專訪的時候,他的話發人深省:“當前,教育部門推進素質教育與社會以分數選拔人才之間確有矛盾。今天我們的教育常常受到三種拉力的影響:一是國家要培養合格的公民,希望他們成為有益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人才;二是家長把教育看成是敲門磚,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望子成龍,個個都想成拔尖人才;三是市場把教育作為逐利的工具。媒體則對這三股拉力推波助瀾,有時會誤導民眾對教育的理解和追求。這幾種力量之間難以取得平衡,因此教育上的很多問題也難以解決。”
“今天我們要找到這幾個拉力的平衡點,最終還是要回到‘人的發展’——這一教育問題的原點上。無論是國家希望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接班人,還是家長希望孩子成才成龍,首先都要尊重人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才能成為人才,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