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難出貴子。”“農村學生上不了名牌大學。”隨著各高校新生的報到,這樣的說法再次被提起。高考改變命運,一句話曾經激勵了多少農村學子魚躍龍門,如今,名牌大學卻如同一座高墻,橫亙在農村學子面前,要一躍而過,似乎變得越來越難。
8月22日,浙江大學新生報到入學,5732名天之驕子邁入了這所浙江省內最好的大學。記者也隨著他們走進浙大校園,對浙江大學各年級中農村大學生數進行了抽樣調查。
記者小調查
浙大9個寢室36人僅10人來自農村
昨天,記者走進浙江大學的丹陽青溪學園,對這里的大一新生寢室進行了隨機探訪。在受訪的9個寢室共36位大一新生中,如果不是刻意詢問,僅從穿著很難分辨學生的城鄉身份。詢問后記者發現,在這9個寢室中共有10人為農村戶口,其中有2個寢室沒有一個農村學生,4個寢室中每個寢室有1位農村戶口學生,3個寢室中每個寢室有2個農村戶口。農村戶口學生比例為約27%。
記者又對一個班級做了小調查:浙江大學2011級理科新生班30人中,農村戶籍大學生6人,約占20%。
搜索浙大往年數據也有同樣的發現:浙大醫學院2007級臨床醫學系某班共28人,來自農村9人,約占32%;2009級理科實驗班行政班共26人,其中農村大學生7人,約占27%。
從這些數據看來,浙大的農村戶籍學生比例的確一直不高,而且比例還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全國的其他高校。有報道顯示,清華大學今年的新生,來自于全國1200所中學,其中縣級及以下的中學約三百所,在3300名本科新生中,農村生源僅占1/7;北京大學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5年,農村學生的比例在30%左右,而最近一些年,這個數據在10%到15%之間。
3年數據顯示
浙江農村考生8成以上進大學
農村學生真的上大學很難嗎?昨天,記者從教育考試院得到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見左下圖):農村考生上大學的比例并不低,連續三年保持在8成以上,占所有考生的比例保持在68%左右。
一面是重點大學中農村學生比例連年下降,一面是高考上線的農村學生比例增加,巨大的反差中不難看出:農村學生升入大學其實不難,但跨入名牌大學的門檻,對他們來說卻越來越難。
浙江大學招辦主任夏標泉告訴記者,浙江大學雖未全面統計過近年農村學生的比例,不過還是可以明顯地發現,近年來,在浙江大學錄取的學生中,農村學生的比例的確遠不如城市學生。
“和二本、三本或者高職類的院校比,浙大農村學生比例確實要低。”夏標泉多年來從事浙江大學招生工作,他也注意到,大城市學生比例高的現象絕不是今年剛出現的,而是已經維持了很多年。“拿浙江省的情況來說,在浙大,杭州和寧波地區的學生,就遠高于其他地區的學生數。”
夏標泉表示,這樣的情況越是在頂尖的高校就越發明顯,“最突出的是清華、北大,他們每年招收的,很多是全國每個城市或省里的狀元,而在這個層次的學生中,農村學生大概只有一成。”夏標泉介紹,農村孩子比例在浙江大學肯定要比清華、北大高一些,但大概也僅占3成左右。這個數字也與記者的調查基本吻合。
復旦“千分考”提示
同考一張卷農村孩子要吃虧
夏標泉坦言,學校希望招收的學生,是均衡分布的,這樣有利讓學生更加健康全面地發展。“尤其是自主招生環節中,我們在招收同等學業水平學生的時候,更傾向看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比如有毅力、肯吃苦、堅韌的品格。”但實際情況是,在同等分數線的條件下,農村學生難以與城市學生競爭,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2009年開始,復旦大學開始試點力度比較大的自主招生考試。高三生只要通過復旦自己設置的包括筆試和面試環節在內的測試,就成為復旦預錄取的學生。這個試點從第一年僅在上海實行,到近兩年輻射到江浙滬三地。記者曾經問起復旦招辦,為什么這樣優惠的招生政策,只在教育本來就發達的東部實施,而沒有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傾斜?這位招生老師很坦誠地表示,如果把同一張涵蓋十門學科知識的試卷以及包羅萬象的面試,給欠發達地區的學生考,他們可能因為知識面和鍛煉機會的缺少,很難在這種靈活的測試中有較好的發揮。“如果這么考他們,反而更不公平。”
因此,國內的許多一流高校,針對欠發達地區的招生工作會有一些特殊措施。比如清華大學招辦的老師,每年都要跑一趟西部,招辦主任親自選一批苗子。2009年,時任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的孟芊老師告訴記者,他當年就在玉樹招了一個孩子,“這個學生在當地成績不錯,但如果以試卷考他,他可能根本摸不到清華大學的門,但他憑借他的人格魅力,從另外的通道獲得了清華當年的自招資格。”
記者在浙江的兩所中學做了個抽樣調查,印證了高校的立場:椒江海邊農村洪家中學陳志明校長說,今年全校630名高三應屆畢業生中,上重點線的有26人,占4%。而這其中,沖上211或985重點高校的學生,一個都沒有。同樣是高三應屆生,杭州學軍中學今年有正式學籍的畢業生中,一本上線人數達到485人,重點率達到92.03%。本報通訊員 陳文蕾 詹聰聰 本報記者 袁春宇 章咪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