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南方一所名牌大學的她,在收到錄取通知書后突然說要退學復讀……這一切是因為她媽媽不在身邊照顧。
“我真不想離開沈陽”
近日,在遼寧省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的心理門診,小菲(化名)坐在心理醫生面前一直抹眼淚,媽媽則嘆氣搖頭。坐了一會小菲對心理醫生說:“你輔導我也沒用,我真不想離開沈陽�!�
小菲是個準大學生,今年高考她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名牌大學,專業也很熱門,可在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后,小菲卻哭著告訴爸媽自己不想去南方,想再復讀一年考本地的大學。
媽媽說:“考試成績很好,超過一本線很多!成績剛出來時都樂壞了,我逢人就說我姑娘爭氣,可這又不想去了。”父母當然不同意,可之后的日子小菲嚴重地失眠,焦慮,總是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哭泣。
媽媽無奈地表示,女兒要求復讀的理由是離開了家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都怨我!真是被我寵壞了。”
“離開媽我怎么生活啊”
在媽媽回避出去后,小菲也開始講述了自己的委屈。
小菲說,剛出生時父母工作忙,她是奶奶帶大的,上小學后才回到家里,可能是父母覺得對她愧疚,回家后使勁地補償她,吃完飯連洗碗都不舍得用她,倒開水也會被制止。
上了高三,媽媽對她的照顧更周到了,每天和小菲一起睡,但會比她早起一小時做營養餐給她。晚上小菲犯困不想學習了,媽媽就連打帶鬧把她弄醒,對此小菲覺得媽媽很煩。
高考估分時,父母想讓她報考沈陽本地的大學,可小菲拒絕了,她當時的想法是擺脫父母的控制,于是報考了南方的一所大學。
8月,錄取通知書到了。
有一天小菲一個人在家,在樓下買了飯,吃完就把碗筷放在水池里,想洗出來卻把碗打碎了,“收拾碗的時候把手指劃破了,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我連襪子都洗不好,離開媽媽我怎么生活啊,要是生病了怎么辦……”
小菲說著又哭了,她說她不知道怎么和同寢室的人相處,也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她后悔了,不想去南方上學了。
與家長保護過度有關
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醫務科主任劉長輝說:“近年大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很多都和撫養人特別溺愛孩子有關�!�
對小菲的治療,劉長輝表示,小菲不是心理疾病,而是出現了不敢面對客觀世界的心理問題。
“首先就是要給孩子自信,告訴她很多孩子都會面臨和她類似的問題,讓她的心平靜下來,之后要讓她的母親盡快教會她簡單家務,并鼓勵她說做得好,以后在自己獨立的鍛煉中會更好。”劉長輝說。
劉長輝表示,出現類似問題的孩子,是在家中被保護慣了,尤其是經過了高三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當孩子自己獨立面對客觀世界時覺得無法應付,所以出現一連串的問題。
大學生普遍“外勤內懶”
2009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與教育調查”結果。對北京、上海等14個城市的大學生問卷調查表明,有40.98%的大學生承認自己在校外打工時非常勤勞,但回家后犯懶不做家務。
社會學家表示,目前在外打工大學生形成“外勤內懶”現象,這與家長看待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有很大關系。孩子大多在做家務活上存在叛逆偷懶的心理,因此他們能躲就躲,甚至認為父母就應該做家務,與自己無關。同時,對于家長而言,孩子做不做家務,遠不如一次考試成績重要。這是與素質教育以及孩子全面發展的理念相悖的。(崔扶堯 周苗苗 戰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