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師資——“低端”不合格,“高端”無處尋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孩子將越來越不匱乏性知識,性教育如何傳遞“性道德”更緊要。
如何把握尺度?不僅令當年的授課者無策,至今仍是未解之題。
今年8月,被媒體報道為“北京首部性教材”的《成長的腳步》問世,其中關于“我從哪里來”章節,該書寫道:“爸爸陰囊里的睪丸可以產生精子,他們的樣子像個小蝌蚪,活動能力特別強……為了讓淘氣的精子能盡快找到卵子,爸爸用陰莖插入媽媽的陰道里,用力把精子射入媽媽的陰道內……”
如此描述,外界嘩然。有家長斥此為“黃色小書”,也有人稱這是“時代進步”。
不止于大眾,專業領域的意見也有較大分歧。關于此書,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在博客上稱,“向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展示性交細節的圖片和文字,不符合孩子們的認知發展規律……就像我們不可以在孩子小學階段給孩子學習高等數學一樣。”但社會學家李銀河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一點也不超前,這是一種相當不容易的進步。”
“專業的性教育專家、教材編寫者等青少年性教育頂層設計者,尚且沒有達成共識,這讓一線教師怎么辦?”在蔡泳看來,大方向未定,底層教師無所適從。
教材與師資力量的匱乏,成為一個連帶問題。
9月,當教育部強調要在高校里開展包括性教育在內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就有人指出,在高校里再開設此類課程未免有些遲。事實上,蔡泳在與學生的接觸中也得到同樣的反饋。原來,防艾教育曾在大學里也開展過,在課程結束后的反饋中,大學生們表示,課程內容雖然不錯,但感覺已經有點晚了,如果在更早的時候了解到這些知識更好。
相對而言,大學有實力比較雄厚的心理學科作為此類課程師資的補充,而中小學的師資則顯得捉襟見肘。觀察人士指出,中小學承擔性教育課程的教師,多為衛生保健老師,他們普遍年紀較大,或是兼課的、或是瀕臨退休,這一代溝,讓老師感覺授課時尷尬,學生接受程度也不好。當然,這也與衛生老師在學校普遍地位低,收入有限,難以吸引高學歷者入職有關。
另一方面,雖然性教育課程不是主課,但對教師的要求其實很高,而且以后會越來越高。“歸根結底,性教育課程不是性知識的傳遞——要知道現在由于網絡傳播,孩子們接觸此類知識的渠道很多,因此課程應關注性道德傳遞,如何樹立正確的戀愛觀等。”蔡泳直言,性知識,屬于認知領域,對于個體而言,知識改變是容易的;而性道德屬于行為領域,要影響一個人的態度、行為不易。由此,就需要講授性教育課程的老師有相當強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引導學生。
學術圈也認為,合格的性教育老師,應是介于青少年心理學、行為學、醫學、教育學等領域的通才。
愁路徑——“他山之石”借鑒有限
青少年性教育是世界難題,國外“開放”多年,一些國家的性教育確實起步比我們早,但結果卻未必好。
盡管紛爭不斷,但專業人士有個最大的共識:性教育開展是刻不容緩的。
蔡泳指出,以艾滋病為主的性傳播疾病中,已經從多年前的以血液傳播為主,發展到如今的以性傳播為主,普通人受感染的風險將越來越高。“有一種觀點認為,性教育沒有必要,人們長大了就自然知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存在著這樣一批青少年,他們是在彎路中、在錯誤中懂得了這些知識,代價是慘重的。”
在張海燕看來,性教育最終要超越性知識,著眼于人格教育,幫助青少年健全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體系,成長為合適的男性與女性。“指引孩子成為合適的男性與女性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戀愛中,有些大學生失戀了能夠自我調節,但也有些人會將失戀上升為做人失敗,進而走上絕路。”眼下,頻繁在學校上演的青少年為情所困,繼而發生自殺、傷害等惡性事件,與性教育尚不健全密切有關。
回到原點,還是一個怎么做的問題。紛爭中,有人把眼睛投向海外,試圖從國外青少年性教育中“取經”。
記者了解到,西方較為成熟的青少年性教育,是以個人培養、健康宣教、室外運動三個方面為推手。戶外運動包括野營、攀巖、劃船、越野、自行車拉練,甚至還有開車,常見于中學。國外的一個基本教育理念是:七年級開始是學生第二性狀逐漸成熟的階段,學校可以用一種體能鍛煉的方式排解學生的青春期躁動。在健康教育方面,則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性關系所連帶的責任,也會教授如何吸引異性以及避免懷孕的方法。
當然,對性知識的“開放”也帶來青少年性行為、以及性疾病陷入失控狀態。采訪中,澳洲一位中學教師告訴記者,目前澳洲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即告訴學生性常識,但同時制作了許多訪談類記錄片,以當事人的角度述說各自的悲慘遭遇,以此達到威懾學生的作用。
“把各種可能導致的可怕后果,以及可采取的預防手段都告訴青少年,也是減少高危行為的一種方法。”近年來,在與國外醫學同行的交流中,蔡泳觀察到,一些國家的性教育確實起步比我們早,但是結果未必好,比如,少女懷孕以及性傳播疾病數量不斷飆升。荷蘭和英國雖然在這方面已堪稱“模范”,但至今仍在為青少年性教育問題而頭痛。“說國外性教育比我們好,是好在環境寬松、大家接受程度高、教育者沒有壓力,至于教育的成效,不用評價過高。”
在專業人士看來,性教育是個極其龐大的課題,并非通過簡單的知識灌輸就能把青少年引導到正確方向上,樹立本土性價值觀尤為重要。但,我國關于性的研究始終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成熟的學科,以至于性教育時而被指過于“隱晦模糊”,時而被指“簡單粗暴”,蹣跚趕路難免跌跌撞撞。(記者 唐聞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