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標準:“你得讓專家們興奮”
必備條件:須具天賦成果潛質
評選程序:評委隨機選、考題現場出、選票實名制
選才寫真:“我就是為物理而生的”
他真誠得“出乎預料”
備受關注的四川大學“雙特生”培養計劃日前有了關鍵性進展,經校內選拔程序產生的首批4名偏才、怪才已經出爐。而從這4名學生產生的過程中,備受爭議的“雙特生”評選標準和辦法也隨即產生。
四川大學在今年10月對外發布了“雙特生”培養計劃,表示從今年開始,該校將通過校內、校外兩種途徑選拔一些具有特殊興趣、特殊愛好和特殊專長的學生,進行特殊培養。
校內途徑主要針對全校在校大學生,校外途徑則針對應屆高中畢業生,通過自主招生方式選拔,校方承諾,只要考生經過測試,達到要求,即使高考沒有達到學校的錄取分數線,甚至是省控重點線,川大也將破格錄取。
這一“雙特生”計劃一直被輿論冠之以“高考破冰”、“偏才、怪才的救星”、“高校傳統培養機制的創新”等等詞匯。但同時也引發了大眾的質疑和擔憂。
沒有了高考這個相對公正的平臺,評委們的主觀認定又怎么保證公正性?4名入圍“雙特生”產生或多或少可解答一系列疑問。
■最新進展
校內:1500人報名 只相中4個
四川大學自10月份啟動“雙特生”計劃后,校內的評選活動也就隨即開展起來。
“雙特生”的待遇豐厚。不僅將配備頂尖專家作為導師,可在本科時就參與其課題或實驗室操作;享受一套量身打造的課程設置等。為此,吸引了校內不少學生的關注。
據校方統計,首輪川大全校4萬余本科生中共1500余人報名,但最終通過三輪嚴酷選拔,獲選的卻僅有4位。
經過記者聯系,但四川大學仍拒絕透露4名同學的具體姓名。“畢竟這還是場教學改革,我們不想給學生帶來太大壓力。”副校長步宏告訴記者,事實上對于學生而言,即使評上了“雙特生”,他們的身份也沒有變化,學生們還要在原來的學院繼續學習,只是“養料”上學校會進行一些“特殊照顧”。為此,沒有必要讓這些同學“露臉”。
他把這4名同學稱為“潛伏中的偏才、怪才”,至于未來他們是否會成為大師,“誰也說不好”。
校外: 報名繼續 不定指標 寧缺勿濫
對于校外的選拔,校方則更是“戰戰兢兢”。
據川大教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該校自主招生簡章出臺后,學校已經接到了一些學生的報名。其中大多數是成績優異的學生,報名“雙特生”的還不多。具體數量還要等到本月20日報名截止時才知道。
而至于最終誰能獲選“雙特生”,擁有“破格錄取”的“保險繩”,則還是要“視報名情況而定”。該負責人表示“學校的態度是寧缺勿濫,不設數量、不定指標,有就多招幾個,沒有就不招。”不下指標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雙特生”的質量,學校為此設定了嚴格的考核程序,而把關權掌握在考評專家們手里。
■感性標準:“你得讓專家們興奮”
偏才、怪才的考核標準到底是什么?校方的答案很宏觀———“四有”,即有執著的興趣、有特殊的潛質、有獨到的見解、有一定成果。
教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學生們的潛質和成果等專家們都有相應的指標,分為多個項目,但感性地來理解就是“得讓專家們興奮”。
據悉,“雙特生”的選拔分為三個程序,首先是初選,即資料篩選;第二輪是綜合面試和筆試,專家們會對遴選出來的候選人進行多對一或者一對一的對話,測試你的專業水平。第三輪是深度面試,周期大概是一周左右,專家組5~10位成員會輪番一對一地找你聊天,最低要求談話時間為半天,以此了解你的全方位情況。最終專家們將合議出獲選名單。
而據步宏介紹,在接下來的自主招生環節,“雙特生”的選拔也將采用此程序,但要求上還會更嚴。“畢竟這是要破格錄取的,社會影響很大,所以會更加慎重。”
■評選公開 評委隨機選 考題現場出 選票實名制
通過自主招生獲選的“雙特生”即使高考成績不達標,校方也可申請教育部要求破格錄取。這一破冰之舉,在國內高校尚屬首例,但用評委的主觀評定代替了高考成績作為學生入學的標準,其公平性又如何保證呢?
校方認為是“嚴格的制度”與“專家的專業水準”。據悉,川大目前已經建立起了相關的專家庫,每次參與“雙特生”測評的專家都由隨機產生。
例如一名對歷史學有興趣愛好的學生來應考,校方就會在考試當天從歷史學類的專家庫里隨機調出5名以上專家,成立一個專家組。
而這些隨機抽取的專家也自然無法事先準備,題得現場想、現場出、手機必須關機。最終投票的環節全部采用實名制。如果哪位專家的意見和其他差異太大,也會立即引起監察部門的警覺,方便對其進行監督。最終該校所有自主招生學生名單還將在校園網上公示,供社會各界監督。
■直面質疑 偏才不是偏科 天賦成果潛質不可少
昨日川大官方首次對媒體透露,稱該校選拔“雙特生”標準比較寬泛,“不能用一個框框去解放另一個框框”,把更多的權利下放給專家,但有潛質、有天賦、有研究、有成果是必要的標準。
四川大學2010自主招生政策中為偏才怪才開辟上大學的“綠色通道”的政策公布后,社會對這一政策總體肯定的同時,也有許多疑問和擔憂。特別是北大校長實名制推薦引發討論后,有人懷疑這是步北大后塵的掐尖行動。這一政策出臺的背景和目的究竟為何?昨日川大官方也首次對媒體進行了回應。
該校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傳統的大學培養模式在培養綜合人才方面已經成型,但對于拔尖人才和偏才、怪才卻容易埋沒。而該校拔尖人才培養方案以及“雙特生”計劃就在著重解決這兩類學生的學習問題。校方認為與其說“雙特生”計劃是在高考制度上“破冰”還不如說是“對高考制度的有益補充”。它為一些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過人才華的特殊人才提供了機會。同時,拔尖人才培養計劃以及“雙特生”計劃也健全了大學的培養模式。為“大師”的成長培植好了土壤、搭建一個通道。
至于社會普遍爭議的標準問題,該負責人也表示,“雙特生”選拔制度本來就是為解決“唯分數論”的死板方式而做出的,因此,校方的標準也不可能特別詳細,“不能用一個框框去解放另一個框框”。因此,更多的權利下放給了專家,再通過嚴格程序進行約束,以保證公平。
但同時校方也表示,偏才、怪才也不能狹隘地理解成“偏科學生”,“其他科都是70分,外語考120分,算不算外語偏才?單就這一點來看,當然不算。”有潛質、有天賦、有研究、有成果是必要的標準。 本報記者 馬天帥 汪玲
偏才、怪才寫真:不是高大全但個性獨特
在這些嚴格的選拔程序之下,選出來的偏才、怪才到底什么樣?可能也是大多數人關心的話題。從部分考評專家里,記者也為大家打探了一二。
案例一:“我就是為物理而生的”
姓名:某某某 學院:物理學院 年級:大一
物理學院最初報名參加選拔的有近百位同學,但篩到第三輪,進行PK的人就只有那么幾個了。而在這些學生中成績優異的有好幾個,但最終專家們選擇了一個“中等偏上”的。原因是這個娃娃“有股傲氣”。
在和專家們的一對一談話中,這個學生曾多次以“我生下來就是學物理的”、“我就是為物理而生的”這類狂言傲語“雷到”專家們,而通過一些專業問題,他的天賦也確實不凡,“看的書多,自己的理解也是一套一套的,是個好苗子。”
物理學院的院長龔敏告訴記者,這名學生原本高考錄取時進入學院的專業是微電子,但自己卻并未放棄對于物理學的熱情。除了一直自學物理學,還千方百計地想要轉到物理學專業。學校轉專業需要門檻,他就下苦功夫達到這個門檻。最終得以如愿。從微電子這個就業熱門轉到物理學這個需要坐冷板凳的專業,這個決定是很多同齡人無法接受和想象的。
案例二:他真誠得“出乎預料”
姓名:某某某 學院:化學學院 年級:大二
化學學院此次共有2名同學入圍,他們都來自大二。成績一個排在年級第一、一個排在年級第八,之所以第二名、第三名都被淘汰了,原因是第8名的同學在實驗操作的環節很“坦誠”。
化學學院教學副院長李夢龍告訴記者,這名同學不僅自費買了不少英文原版的化學教材進行自學,并形成了一些獨到的觀點。更為關鍵的是,專家組在對候選學生進行實驗考評的時候,他的表現“出乎預料”。
考試當天,專家們要求做一個化學試驗,然后描述其現象。但這名同學的答案是“沒有現象”,專家們現場看了看,他的實驗過程確實沒有發生任何現象。可能是實驗沒有成功,也可能是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無論怎樣,專家認為這名學生除了在專業上有造詣外,還有一種真誠的科研精神。這也是大師所必備的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