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不僅對國外整車制造商有巨大吸引力,對于跨國汽車零部件公司來說,更是一個淘金熱土。上周,又一家跨國零部件巨頭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并且無意外地采取了絕對控股的方式。在外資零部件企業的沖擊之下,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向上突圍的“玻璃天花板”愈加明顯。
外資加速擴張
上周,馬涅蒂·馬瑞利對外宣布,與安徽江淮汽車(60041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江淮汽車”)及合肥凌大塘集體資產經營公司(下稱“凌大塘”)日前簽約成立合資公司,將在中國生產汽車排氣系統的零部件。
新公司命名為合肥馬瑞利排氣系統有限公司。馬涅蒂·馬瑞利將占51%的股份,而中方江淮汽車和凌大塘將分別持有37%和12%的股份。
合資公司將從事機動車輛排氣系統,包括進氣管、排氣管、催化轉換器及消音器的研發、設計、制造及銷售業務。同時,還將向中國市場的汽車制造商提供技術咨詢、協助及其他售后服務。
位于安徽合肥的工廠預計將于2013年初投產,待工廠正式全面投產后,預計年產量將達90萬余件。
馬涅蒂·馬瑞利是菲亞特汽車公司旗下企業,1996年進入中國以來,已在中國多個城市建立合資、獨資公司,包括與上海汽車變速器有限公司(SAGW)在嘉定成立的合資企業、與萬向錢潮(000559,股吧)成立的生產減震器合資公司、與長春富迪共建的汽車動力系統合資公司。并且在廣州、蕪湖、長沙分別建有電子系統工廠、車燈及動力系統工程、排氣系統工廠,以及在上海建立了動力系統和排放系統工廠。
與整車合資政策不同,在汽車零部件領域,外資在中國投資汽車零部件沒有股比限制,中國汽車市場快速發展,給相關零部件行業帶來無限商機,于是,外資企業接踵而至。
相關統計表明,近年來國內新批準外商獨資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項目數量高于合資數量。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為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資金、技術和管理,但對本土企業在技術創新能力的抑制作用也十分明顯。
資料顯示,在高新和核心技術方面,如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關鍵領域,外資控制的市場份額高達90%。博世、電裝、德爾福、現代摩比斯等跨國企業,在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目前的現狀是,由于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中國自主品牌零部件只能用資源、廉價勞動力來爭取市場份額。不少跨國零部件企業來中國發展,主要是看中新興市場的潛力,其利潤率高于成熟市場,而且利潤率的增長比例也高于銷售額的增長比例。
商務部的2010年統計顯示,在汽車電噴系統、發動機管理系統、ABS、微電機、安全氣囊等零部件產量中,外資企業所占比例分別為100%、100%、91%、97%和69%。
本土車企承壓
由于國內本土汽車零部件廠家在利潤更高的高端產品領域缺乏競爭力,當車市出現需求波動時,經營業績直接受影響。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不久前指出,在經濟放緩、消費萎縮、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外資零部件企業在保持原有高端產品市場的同時,也在積極開發低成本的產品,不斷向中低端市場擴張,因此矛盾就更突出地暴露出來。
從今年前三季度營收排名前20家的汽車零部件上市企業財務數據來看,今年前三季度,20家企業中,多數企業營收和凈利潤增長,但其整體營收和凈利潤卻均出現下滑。20家企業的營收同比下滑3.7%至1688.55億元,凈利潤同比下滑近兩成(19.4%)至96.49億元;平均凈利率為5.7%,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
“國內零部件企業并沒有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井噴而一起取得長足的進步,其關鍵原因是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不重視技術力量的投入,許多企業把汽車相關技術的發展看得過于簡單、容易,這其實也是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在認識上的誤區。”董建平稱。
與傳統零部件不同,電子類零部件的仿制難度較高,很多關鍵的技術一直受到外國企業的控制。隨著競爭的加劇,中國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如何實現技術的創新與突破,是中國自主品牌零部件企業所普遍面臨的難題。
現在,國內有實力的本土零部件企業開始把目光投向國際市場,希望在歐美一些技術力量雄厚的企業面臨資金困境的時候,出手并購,比如不久前萬向集團擬收購美國A123公司。雖然最終并沒有如愿以償,但起碼已經意識到走出去解決問題的必要性。
對此,董建平建議國內零部件企業,去國外投資應該選擇成長性比較好的企業進行合作,方式是多樣的,可以參股、控股和購買整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