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大的中國市場,居然沒有容下這個在賽道上屢創傳奇的經典品牌。某種程度,三菱汽車應該也必須更尊重中方的意見與建議。不變的,是強大的心臟;改變的,則是中國市場的態度。
又是一個秋天。多事之秋與收獲之秋,三菱汽車在中國,經歷了前者,正在等待后者。
三菱汽車在華, 一直奉行 “重商戰略”, 這源于其母公司的性質。明治維新之后,日本社會推崇商業,三菱商會成立,隨后140年的歷史中,涉足銀行、造船、煤礦銀行等領域,成為日本舉足輕重的六大財團之一。乃至有外國人說,在日本機場通關之時,工作人員如果知道你是前往三菱,通關速度都要比其他到日事宜快很多。姑且聽過。但在這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中,汽車只能算是三菱商社的“小弟”,以致相比本田、豐田、日產三大主流日本汽車品牌,位居第四的三菱汽車,顯得沒那么重要。回到三菱汽車保守不保守的問題上來。
按照廣汽集團(601238,股吧)董事長張房有的回答,“相比于其他日系品牌,三菱是個例外,它不保守,只不過因為早年汽車業務出現經營問題,重商戰略在中國早期嘗到了甜頭,但后續卻很難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在廣汽三菱之前,三菱汽車中國的相關企業,均是股權不對等狀態, 無法行使決策權與管理權。
事實上,在廣汽集團與三菱汽車的談判溝通階段,幾乎所有參與的中方人員都有一個共識:由于全球化的商業模式,三菱的人情商很高,相比其他日系品牌,更容易溝通。關鍵在于,它是否真正接受了你的建議。一旦無法達成共識,“決策緩慢” 就會成為常態, 反之亦然。必須得承認,一個140多年的企業,有自己的堅持。
如果有心去對比26年前的帕杰羅(1983年,三菱初次挑戰達喀爾拉力賽,使用四輪驅動越野車帕杰羅)與現在的帕杰羅時,你會發現,外觀和內飾只是略有變化,這似乎并不太符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但這就是三菱,三菱汽車設計師們,不斷重復地做著一件事情,對于賽車系統和動力性能的癡迷和堅持,超乎業界想像。
傳說,在日本賽道有兩臺神車。一是日產的GTR,一是三菱EVO,不少歐洲著名跑車制造商的工程師都對這兩款車一邊暗自研究,一邊咒罵。
GTR曾經沉睡在 “墳墓”里, 被日產CEO卡洛斯· 戈恩復活出來,相比EVO,戈恩的品牌策略要高明得多,兩者雖然賽車性能不相伯仲,但在品牌高度上,三菱卻輸了一籌。 在三菱汽車的舊有觀念中 , 產品決定一切,市場居于其次,這使其在中國喪失了很多機會。
在益子修出任三菱汽車社長之后,這樣的情況逐漸在發生變化。 尤其是遇到中國市場后,三菱汽車必須加速改變。據悉,廣汽三菱明年推出的帕杰羅·勁暢,外觀和內飾將大變樣,符合中國市場審美。而從首款新車ASX勁炫開始,WRC拉力賽與達喀爾拉力賽的輝煌戰績,將會成為品牌立足的基本點。
有意思的是,三菱汽車與本田汽車,有著很多共性。都崇尚產品,但產品陣營相對單薄,所以小規模滾動發展, 成為慣例。 而且 “產品導向” 這一毛病,同樣也在本田汽車身上發生過,只不過, 本田汽車在中國的轉向,要早于三菱汽車。從這個意義講,廣汽三菱能夠借鑒廣汽本田的經驗。一個標注是,原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付守杰擔綱廣汽三菱,而其團隊中,有多人都來自廣汽本田。早起的鳥兒不一定有食吃。失利重重的三菱汽車,無法回避兩大尷尬其一,比其晚入中國的日系品牌,如馬自達、鈴木等企業, 發展速度都高于三菱汽車; 其二,龐大的中國市場, 居然沒有容下這個在賽道上屢創傳奇的經典品牌。
如此,三菱汽車對于實現在華復興,有著很強的訴求,經歷過挫折的企業,對于第二次機會無法不重視。高傲,只會重蹈覆轍,尤其是在廣汽與菲亞特合資、與奇瑞結盟這一系列戰略合作之后,集團自主事業的技術體系有了雙重支撐,如張房有所言:“我們對于三菱汽車的技術需要,還不是那么迫切,但我們有合作的默契,下一步會進一步探討。 在商言商, 我們也會考慮,用什么樣的代價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果。 ”
某種程度,三菱汽車應該也必須更尊重中方的意見與建議,而它也對廣汽許下了承諾,將在技術與研發上給予廣汽最大支持。
不變的,是強大心臟;改變的,則是中國市場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