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的謠言還未散去,2013年的腳步已經來到。對于汽車行業來說,剛剛過去的2012年是個讓人糾結的年份:汽車產銷增幅依然在低處徘徊,自主品牌經歷了從“生存論”到“發展論”的陣痛,限購在更多的城市開始實施,汽車社會中交通、環保和節能的矛盾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更加嚴重……
凡此種種,對于已經到來的2013年是個嚴峻的考驗,如何改變低迷的汽車產銷現狀、在限購和交通擁堵中尋求平衡的杠桿等,成為2013年政府主管部門和汽車企業重點考慮的問題。值得關注的是,從2013年1月1日開始,多項與汽車有關的新政開始陸續實施,制定上的規范和完善有利于行業發展,以及汽車社會的構建。
其中最受關注的新政就是從1月1日開始實施的《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新規中,扣除12分的違法行為由6項增至11項,除保留“飲酒后駕駛”、“在高速公路上倒車、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帶掉頭”等嚴重行為外,“遮擋車牌”由原來的扣除6分增加為扣除12分,直接回爐重新學習。對于惡意闖紅燈,新規的扣分力度,也由過去的3分增加到6分。此外,新規規定飲酒駕駛及醉酒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將終身禁駕。醉酒駕駛后即便重獲駕駛證,也不得進行增駕。人行道前,駕駛員如不按規定禮讓行人,也將從原來的記2分提高到記3分。
與之相對應的是,駕考新規也更加嚴苛,并貼近實際道路駕駛。小型汽車場地考試項目由原來的 “訓練10項、考試4項”改為“訓練和考試均為5項”,即倒車入庫、坡道定點停車與起步、側方停車、曲線行駛和直角轉彎。場地考試中用標線替換現有的標桿。作為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交規,在“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加塞”等交通安全現象不斷發生的當今社會,一項嚴格的法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每個行人、司機都熟記并嚴格遵守交通法規,我們的交通秩序和行車環境才會得到改善。
如果說駕證新規與每個駕駛員息息相關的話,那么同樣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則與每個企業息息相關。2012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從“規定”到“條例”,中國汽車召回制度經過近10年的漫長等待,終于被“扶正”了。這意味著,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和澳大利亞之后,第六個實行汽車召回制度的國家。
召回條例最大的亮點,便是加大了對違規者的懲罰力度。據悉,條例中生產者或經營者出現“未停止生產、銷售或者進口缺陷汽車產品的”“生產者經責令召回拒不召回的”,將被處缺陷汽車產品貨值金額2%以上10%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許可機關吊銷有關許可。此外,“條例”將罰款額度大幅提高,分別從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和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提高到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和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
業內人士認為,要構建文明的汽車社會,消費者在購車和用車過程中的安全、安心感不可或缺。這種安全、安心感,不僅僅要求汽車廠家在生產、制造和售后各個環節要盡心盡力、符合標準;還要求管理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監督,對不符合規定者進行懲處。召回條例的出臺,正是這種有效監管的表現之一。
也有人擔心,召回條例實施后,會不會對自主品牌造成打擊?對此,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目前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硬件條件來看,主流自主品牌車企完全具備生產性能穩定、產品可靠的車型。嚴苛的召回條例實施后,對于自主品牌來說會有兩個影響:一是自主品牌的召回次數增多,自主品牌終于坦然面對自己存在的技術問題和缺陷;二是自主品牌在品質的管理上將更加嚴格和規范,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給自主品牌增加一定的成本和資金壓力,但從長遠來說卻是一件好事。
“召回和三包的問題,最根本的是在于執行,而不在于制定法律�!辟Y深媒體人士認為,召回本身很難量化、量化數據怎么來、第三方檢測由誰來做,這些問題不解決,不形成一個環環相扣、嚴密執行的機制,召回的落實還需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懊髂暾倩貤l例實行,更多的還是在于對企業的心理暗示層面,因此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對車市產生什么影響。”
此外,公車采購自主品牌也成為大家對2013年“兩會”的一大期待。近日,已有消息稱,中紀委明令禁止2013年元旦和春節公車私用,嚴禁領導干部擅自駕駛公車,這被認為是逐漸拉開公車改革的序幕。如果公車改革能夠就此拉開序幕的話,不僅有利于自主品牌的發展,也能夠為緩解道路交通擁堵、構建和諧汽車社會添柴加火。
“2013年汽車行業政策趨暖。在校車從生產到使用的各鏈條理順的情況下,校車需求面臨較大程度的釋放;加之大力推進城市公交系統建設,加大對公交客車企業的支持力度,大中型客車方面的政策力度加大。此外,節能汽車補貼、汽車下鄉、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政策的范圍和力度也會適度加大。”民族證券汽車行業分析師曹鶴表示,2013年汽車板塊的政策面可能轉好,銷量增幅預期在13%左右,乘用車保持平穩增長,商用車恢復性增長,重卡可望保持正增長,大中型客車行業表現較好,各細分市場均給予“增持”和“買入”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