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報道 不久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數據發布會上,將自主品牌統一改稱為“中國品牌”,稱呼的變化背后是對中國汽車在國際舞臺上表現的期待。對于占據著中國汽車業最多資源和品牌優勢的國企表現最值得關注,它們也組成了代表中國品牌主要力量的“國家隊”。
縱觀中國汽車發展的歷程,在建國之后,一汽的紅旗、東風的井岡山、上汽的鳳凰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一度成為國人的驕傲。但是特殊時代的產物最終沒有經住市場的考驗,隨后在發展中逐步磨掉了其原有的光芒并最終走向了衰亡。
市場經濟階段之后,民營草根力量是自主的代表,由于這些車企的起點和定位,使得自主品牌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都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而通過合資積聚了巨大財富和一定的經驗之后,國企也意識到,在未來的競爭中,自主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因此也紛紛開始布局自主品牌。
無論起步早晚,現在各大集團基本上都推出了各自的自主品牌板塊,從其發展戰略規劃來看,自主也都被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上,2012年更是成為這幾大國企自主品牌集體發力的一年。在自主品牌整體低迷的狀態下,國企自主品牌普遍保持了較快的增長。
只是作為中國汽車業的“國家隊”,其當前的狀態與中國市場的地位并不相稱,更重要的是,在未來可預見的時期內,其發展仍然落后于民營車企力量,另外,來自合資自主的壓迫,更讓自主多借鑒跨國公司淘汰車型的“國家隊”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
根據大概的數據統計,上汽、東風、一汽等六大國企集團自主品牌轎車僅占全部自主品牌轎車的27.6%,這意味著,在自主轎車領域占優勢地位的仍然是大國企集團之外的車企。更何況,除了數量上的優勢,在品牌方面,其他自主車企也都開始了新的探索。
譬如吉利、長城都是優秀民營車企的代表,在品牌突破方面,吉利通過收購沃爾沃、推出帝豪等一系列動作,已經完成了產品以及品牌的更新換代,正在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長城則通過哈弗SUV連年成為自主品牌的“黑馬”,憑借“純自主”的產品在2012年躋身汽車集團排名前十。即便是受創嚴重的比亞迪在2012年也通過速銳等新車型挽回頹勢,并且其發布的新技術也受到業內外的矚目。相比這些車企,大國企的自主品牌面臨著成本更高、體制臃腫的問題。
同時,更讓自主“國家隊”面臨挑戰的是合資自主的風起云涌,盡管這一概念已經熱炒多年,但是在2012年合資自主在市場上獲得了更多的認可。東風日產的啟辰、廣汽本田的理念、上汽通用五菱的寶駿等等,都在2012年取得了上佳的市場表現。聯系到很多大國企的自主品牌脫胎于合資車企的老舊車型,“國家隊”如何進一步打造自主研發能力,成為今后市場競爭獲得成功的關鍵。
因此,在慶祝2012年高增長的同時,自主“國家隊”更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