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系的持續性惡化,為日系企業在華發展的前途蒙上厚重陰影。而作為中國汽車工業一分子的日系車企,它們的發展路徑,在一定程度上,也將影響中國汽車的發展軌跡。
拋開身上的日系標簽,無論是豐田、本田或是日產等日系車企,其在華合資公司、工廠扎根于中國當地,對當地的就業、納稅包括上下游產業的帶動意義重大。一旦發生真正意義上的日系撤資或倒垮局面,受到重大影響的絕非僅日系車企自己而已。
普通工人最受傷
東風日產,在華員工超過15000人;一汽豐田,在華員工超過12000人;廣汽本田,在華員工達到8000人……
一連串的數據都在顯示一個現狀:日系車企在華的合資企業,已經成為當地解決就業的大戶。特別是隨著中國車市的不斷高歌猛進,不停興建擴大的新工廠,也在源源不斷地為中國各地提供著數百上千的新職位。
“能進汽車工廠當然更好了!收入比我們高,也比我們感覺穩定。”一位在外資IT品牌工廠打工的工人這樣告訴記者。就在以富士康為代表的IT工廠不斷發生因薪酬問題產生矛盾的時間里,汽車工廠工人的待遇福利是相對令人滿意和羨慕的。這一點,在日系工廠也不例外。
但是現在,這種局面正在發生變化。隨著日系銷量的下滑,工廠也隨之出現減產情況。在抵制日貨最嚴重的2012年9-10月份里,幾乎所有的日系車企都采取了減產措施。“以前可能要每天加班加點,現在則可以正常下班了。”東風日產的內部人士如是說。
不同企業之間采取的方式不同,但總體而言,曾經每天三班倒的生產節奏確實因中日關系而放緩。這直接影響到了一線員工的收入。有消息稱,東風本田的一線員工,因減產原因,月薪降低近2000元。
這樣的局面,與勢頭如日中天的大眾、通用等歐美車企的雙薪、三薪相比,可謂冰火兩重天。企業的命運,決定著員工的命運。對于每一個工廠都決定著幾千名工人飯碗的日系車企來說,它們的走勢令人關注。
所以,當中日關系惡化到一定程度,抵制日貨成為一種常態時,最受傷害的,不是仍有中國之外大片市場的日系品牌,不是資產國有化的中方合資伙伴,而是最底層也最無回旋能力的普通工人。
地方政府更著急
“2012年廣州汽車產業產值同比下降6.3%,其中,整車產值減少300億人民幣、汽車全產業鏈產值減少450億元,拉低廣州工業稅收約3%,全市稅收減少1%。”
在今年1月的人大十四屆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廣州市經貿委主任王旭東向記者透露了一組數據,充分顯示了汽車企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作為日系車企大本營的廣州,每年的財政收入中來自于此的比例巨大。釣魚島事件爆發后,廣州出現了“汽車制造產能一直往上走,9月份后突然往下走”的局面。而其連帶的經濟效應,更遠超銷售產值這一單一數據。
廣州市國稅局有關業務處室負責人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2012年預計的產能為138萬臺,比年初的178萬臺產能削減了40萬臺。汽車制造方面的稅收收入,包括增值稅、消費稅、所得稅等年初預計是241億元,國稅局上個月將預測目標下調為179億元,減了62億元。”
這種情況,并不僅僅出現在廣東一地。隨著日系車企的不斷擴張,其影響力更在全國不斷加強。
“今天,東風日產大連整車項目正式開工建設了。東風一來,我們就是萬紫千紅!”
2012年6月,遼寧省省長陳政高在東風日產大連項目奠基儀式上的一番話,在汽車行業廣為流傳。因為他太激動,顯示出遼寧省、大連市對東風日產項目的渴望和需求。
事實上,這只是地方政府對于車企落戶態度的一個縮影。在當下地方追求GPD高速增長的時代,除了房地產行業之外,能夠快速拉動地方經濟,提供就業機會,貢獻高額稅收的非汽車行業莫屬。
無論是已經形成規模效應的廣州,還是希望做大汽車產業規模的遼寧,抑或是意圖打造東方底特律的湖北,日系的受挫,都將對各地財政造成重大影響。和各大車企的經理人相比,關系到自己政績的各地政府領導,顯然更加著急。
上下游企業遭牽連
“從上游到下游,廣本一家企業關系到20萬人的生計。”
廣本內部人士的說法并不夸大。隨著國產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產業鏈的不斷完善,現地化采購逐漸普及,一個車企養活上百家配套小企業并不奇怪。
有業內人士表示:“汽車產業具有產業鏈長、配套環節多等特征,整個產業鏈包含上游的零部件等專門的供應商,下游有銷售和服務商,側面則延伸到互補產品的制造商和專門基礎設施的供應者。”而這些企業集聚在一起,能使各個企業更有效地獲得各種資源。這就形成了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所提出的“集聚效應”。
這種連帶效應是強大的。以東風日產為例,由于東風日產的帶動,廣州花都區已成為廣州汽車產業集群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形成了一個集汽車研發、整車制造、零配件生產、汽車貿易、汽車人才市場和汽車學院等和諧發展的汽車產業鏈。
東風日產不僅促進了其配套的機械、冶金、輕工、電子、紡織等上游產業和汽車維修服務下游產業的發展,也帶動了汽車貿易、研發力量和服務業的發展。在整個產業鏈條上,可以精心培育品牌,形成企業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
電子供應商深圳航盛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從東風日產與深圳航盛合作開始,東風日產就對航盛進行管理體系以及質量體系方面的輔導提升。目前,深圳航盛已經成為了國內主流的電子供應商。
日系的疲弱,往小了說會影響工廠工人、相關企業的飯碗。往大了說,則會對當地汽車工業的規模、發展速度產生嚴重負面影響,這種影響將更復雜也更深遠。
在講求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以地區為劃分的抵制本身就是站不住腳的。更何況,在汽車產業上,中日的合作已經源遠流長,加上50:50的合資模式,更無法在利益上準確分割出屬于日本的和屬于中國的部分。
當兩個品牌、兩個企業的利益結為一體的時候,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對抗模式,不科學、不理性、不值得提倡。(記者 盧 山)
主要日系品牌2012年企業情況
企業名稱 員工數量(人) 2012年銷量(萬輛)
東風日產 15000 77.3
一汽豐田12000 49.55
廣汽豐田7000 34.5
廣汽本田8000 31.64
東風本田 7000 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