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計,2013年將有2000萬輛車被賣出,這個數量將再次刷新紀錄,但如今汽車給環境、交通和能源帶來的壓力備受爭議,短短一年又多出2000萬輛汽車,國家相關管理部門要該如何管理這些新生兒呢?
2013年1月國內汽車銷量同比上升46.4%,達到203.45萬輛,創歷史新高。中汽協分析認為,增長的動力主要是消費市場進一步釋放。對于汽車產業來說,這絕對是個開門紅,但是汽車銷量越多壓力就越大是不爭的事實,這么大的一個市場,它的問題也挺令人發愁,中汽協副秘書長李萬里認為,能源、環境、交通三大問題已經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
李萬:能源、環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矛盾越來越難以與汽車市場的需求相適應,汽車產業從國家經濟發展的短板成為長板的同時,也將能源、環境、交通轉變三個短板,不解決三個短板問題,汽車產業就不具備持續發展的可能。
春節前,由社科院等機構發布了《中國汽車社會發展報告2012——2013》,報告的撰寫者之一肖明超認為,目前對于汽車的很多管理措施還處在眾說紛紜的狀態。
肖明超:污染越來越嚴重,限購限行可能很有效,但是支持率不是大多數——限購支持率33%,限行支持率40%,從治理角度來講只是短期的權宜之計。提高停車費的標準不到一半的人支持,所以現在對于公共政策基本都屬于眾說紛紜,45.1%的居民贊成減少空氣污染,向車主征收排污費。很有意思就是,但凡主張向車主征收排污費的人,大部分都是沒車的人,有車的人就表示反對,所以每個人實際上都是在關心自主的利益,怎么把個體利益跟社會的收益、長期收益產生直接關系,將會成為我們的核心出發點。
說到利益的統一,中國的汽車市場還成了不少國際車企的救命稻草。歐洲的車企一方面關停自己在歐美市場的工廠,而另一方面,又在緊鑼密鼓挺進中國這個“微增長”市場,這個產業又該怎么管理呢?
長安標致雪鐵龍DS事業部總經理赫博直言不諱,相比歐洲市場,中國市場還是好的。
赫博:標志雪鐵龍是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產商,確實受到了很大的波動。我們在歐洲做了一系列重組工作,我們也加強了對歐洲以外市場的重視,比如說中國市場、俄羅斯、南美,在這當中中國市場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要重回高端車市場,所以在中國的資源投放是一定會加強的。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更是認為,2013年我國汽車市場對進口車的需求依然龐大。
師建華:現在跨國公司仍然看好中國市場,不斷引入新產品,經濟實力較強的消強的消費者仍然會買進口車,今年進口車的銷量預計在145萬輛左右,增速在25%左右。
在未來產業政策方面,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吳衛就表示,未來中國汽車政策將偏向完善市場機制,減少保護力度。
吳衛:如果說以前的政策我們想辦法把我們的產業護住,別讓別人侵害太多,今后的政策可能更多的是強身健體,就是我們原來的政策把自己養胖了,下邊更多的可能是壯一點,市場更開放,以后希望大家不需要這些政策就可以很好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