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看到一位香港中文大學老師發的一條微博,說的是他春節回家的感慨,深有同感。在此摘錄幾句以分享:回老家幾天,有幾點粗淺觀察。一、見面都在談房子房價。整個縣城像個大樓盤,二三十層高樓涌現;人人都在買車,交通擁塞空氣污染遂成必然。
我說說筆者還較為熟悉的汽車領域和過年回家的親身經歷。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停車圈地”。這一次過年回去發現,一些小區或單位樓的樓下空地已經被門房用黃漆劃出了一個個停車位。家里的朋友告訴我,平時都有很多本地車停著了,過年這幾天更是在非停車位地方,甚至通道都塞了車�?磥恚】h城終于也跟大城市接軌,汽車不再是稀缺資源,停車位開始稀缺了。
家里在外經商、工作的多,每到過年就會車流暴漲。過年開車在家鄉的主干道上,同樣車水馬龍,粵A、粵B、粵S、粵Y……在外打拼的家鄉人回來頓時有一種離開珠三角,又進珠三角的錯覺。與兩三年前不同的是,今年我發現本地牌也幾乎占到了一半,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比例。
一位大學畢業后回家鄉工作的老同學跟我說,以前家鄉人比的是誰家有大彩電,誰家有大冰箱,現在家家戶戶以買車為榮。記者留心觀察后發現,路上本地牌的家用轎車多以7萬-12萬元的合資品牌入門車型為主,如飛度、鋒范、花冠、卡羅拉、威馳、騏達、驪威、瑞納、千里馬、寶來、朗逸……且多是最近一兩年買的新車。
當一線城市保有量達到警戒值,紛紛開始限購、搖號和提高環保標準時,車企開始相繼提出戰略轉移的口號,把三四五線城市當做未來的潛力市場深耕。
三四五線城市汽車市場確實在多種推力下蒸蒸日上地火了起來。不過,我卻真心高興不起來,幾個隱憂過年期間總是縈繞在我心頭:一二線城市開始提高環保標準,環保標準較低的車轉而靠性價比沖擊三四線城市,難道廣大農村目前空氣好就意味還有繼續污染的空間嗎?這樣做是想讓全國PM2.5值都大躍進趕上京城嗎?三四線城市汽車保有量激增之時,城市道路建設卻一直緩慢前行,除了在主干道有屈指可數的紅綠燈和斑馬線以外,其余地方均鮮見,而很多當地人的交通安全意識也非常淡薄,公路上常常險象環生。
我理解汽車產業從城市到農村的轉移,但是如果在復制繁榮的同時,還要繼續復制污染、擁堵的話,那“美麗中國”將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不再有存身之地,而我們每個人也將失去童年的美麗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