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車,特別是公務車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國人的神經。這恐怕有兩大原因:一是汽車產業已經是一個大產業了,在湖北,最大的企業就是東風汽車公司,現在的年銷售居然超過4000億,是在湖北的最大的企業。二是汽車作為一個高耗品、奢侈品,正走入中國人的家庭。2007年,中國百戶家庭擁有汽車5.6部,現在是21.6部,最近5年增長快速。三是公車私用過于嚴重,汽車的價格倒是在下降,但是,油價、人工成本在增長,公車私用的成本無疑是越來越高的。無論是加強公車監管,如廣州從4月開始,利用GPS的記錄公布各單位公車私用的情況與整改情況,還是推行如杭州般的車改,對全國來說,都會是一個節約上千億的數字,都讓人關注,讓人期待。
今年全國兩會以來,有關公車采購的新聞又讓人驚喜:正在修訂中的公務車采購標準包括發生了兩大變化:比例下降與標準下降,對不少人來說,可能是“一憂一喜”。
一方面,是自主品牌采購比例不低于50%,言外之意就是合資品牌的車不高于50%。這意味著,未來我們看到的官車將不再是滿大街跑的奧迪、大眾、豐田等,而是紅旗、傳祺、榮威了。這不僅僅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機會,也是汽車產業成熟的標志。相比于去年公車采購目錄清一色是自主品牌的情況,這次的公車采購方案只在比例上加以限定。有人認為這種做法是對合資品牌放開綠燈,是一種退步。我覺得不應該這么看。我從2001年1月購買了第一部車:夏利,對車有一些自己的體會,覺得車有四大類:完全自主品牌,如吉利、奇瑞、中華;表面自主品牌,如奔騰;合資品牌,如東風本田等;純進口車。既然你引進了外資品牌,在中國國內生產,就應該有中國的標志。而且原來就有合同的約束,適當讓外資品牌轎車部分進入公務車市場,是一種開放、務實、靈活的姿態。同時,也緩和了外界的圍攻。去年公務車目錄出臺后,引起歐洲駐華商會的反擊,這次的方案或許能避免此類糾紛。所以,我認為,這個修改,體現了務實、靈活的原則要求。
另一方面,降低了各級干部配車的標準。如正部級官員用車標準由此前的不高于3.0升排量、人民幣45萬元降至2.5升、35萬元;副部級官員由不高于3.0升、35萬元縮減至2.5升、30萬元;普通公務用車則由最高2.0升、25萬元調整為1.8升排量及16萬元以內。這無疑可以產生減少公車支出的效應。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提出了“八項規定”,最近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招待會上也提出“三不增”,即不增加樓堂館所的建設,不增加財政供養人員,不增加“三公”消費。逐級降低標準,為“三公”消費下降提供了空間,節省下來的都是真金白銀,可以直接用于民生支出。還在上班的省部級干部的用車,肯定要認真考慮,已經退休的省部級干部,到底要不要再配車,成為一個各單位比較糾結的問題,車輛多的話,退休各級干部還可以保證用車,否則只能是靈活處理。不過現在各單位車輛多了,大都也是照配不誤。這個問題,國務院應該做統一的規定。免得各單位各行其是,反差過大。
從目前的市場水平來看,除了長春、上海之外,我國其他地區的轎車產業發展,也只在20年左右的時間,不是每個汽車城市都能夠生產出高級干部配的車,如45萬、35萬一輛的車。因此,我建議把我國汽車水平進行分類,對35萬以上一輛的車定為A級車,作為正部級官員的公務用車。對30萬至35萬一輛的車定為B級車,作為副省級干部的公務用車。其他的30-16萬作為普通公務用車。各汽車廠可以對號入座,根據你的水平提供一等級別的車,鼓勵企業提高技術。技術水平提高了才有大蛋糕。今年2月22日,吉林省訂了13輛紅旗H7車型作為省級領導的公務用車。據一汽集團總經理徐憲平說,除了吉林外,全國還有十幾個省份和中央部委大批量采購紅旗H7豪華車。從相關渠道獲悉,紅旗H7有望在5月28日左右正式上市。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市將面向國內消費者,而不僅局限于政府采購。新車將配備2.0T、2.5L、3.0L三款發動機,按照“坊間傳言”,其入門級售價在37.98萬,而2.5L車型價格預計在42.98萬,3.0L車型預計價格為52.48萬。我相信,隨著汽車質量的提高,不僅公務車會看上自主品牌,一些個人或者企業也會看上自主品牌。國有企業也應該以采購自主品牌為主。這叫做“國企支持國企”。(作者為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