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還是混動,換電還是充電……關于電動車的發展模式一直都在爭議中。面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爭議,企業該如何抉擇?
3月末,一場名為“電動北京”的測試活動中,北汽生產的E150EV在北京四環路上接受了城市路況下續航里程的考核,結果顯示滿載21度電跑出了130.5公里,比獲準生產時目錄公告的120公里續航里程更長。
北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汽新能源公司今年的產銷目標為3000-5000輛。據他透露,在當前示范運營規模達1000多輛的基礎上,北汽還將針對私人購買需求研發更多新能源車型,其中E150增程型電動車和混合動力版年內將先后投放市場。
汽車商報:北汽新能源曾經跟Better Place公司合作,這是一家以換電為主的技術和服務公司,但是現在好像不再提及此事,Better Place這種換電方式是否已經被北汽放棄?
林逸:外界對于Better Place公司的關心,主要還是關心充換電方式。我個人認為,現在爭論充換電還為時尚早。目前,電動汽車技術本身、充換電模式以及運營模式,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推進產業化,所以適合什么就做什么。
比如北京公交都是定點定線運行,便于集中換電,我認為區域性的乘用車也可以用換電方式。但是作為個人用車,屬于個性化需求,換電模式就很難推廣,客戶的需求是千變萬化的,而換電模式的前提是統一。我個人的意見是現在什么都可以試驗,市場決定一切,只要試得好,什么都可以。
汽車商報:北汽新能源汽車目前使用的是磷酸鐵鋰電池,您接觸的其他新能源企業在電池技術上有什么別的選擇嗎?
林逸:目前國內行業公認的磷酸鐵鋰最可行,再想提升的話,三元材料可能是更好的路線。國際上這幾家也都在做,我們樣車也有三元材料,只是沒上公告。
汽車商報:徐和誼董事長2007年曾表示,北汽未來新能源發展的路線是在傳統車基礎上改裝電動汽車的動力總成,不在外形上做過多的改變,目前北汽的新能源汽車計劃是否仍是以改裝為主?
林逸:那是針對當時而言。今年年初,我們曾召開了北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專題會”,包括工信部、科技部、北京科委、經信委還有行業專家等,經過研究一致認為,北汽新能源公司未來定位是“前三年打基礎,后三年上水平”。從現在往前三年,初步建立產業鏈,建純電動車的生產能力、試驗檢測能力;后三年就是上水平,具體體現在兩大方面:
一是在整車上(現在上了公告的是三款車,馬上C70GB這款車這個月上公告,四款車都是在原有傳統汽車上改裝的),我們正在組織幾個團隊,開展的都是全新平臺的純電驅動研發:一個是市科委和科技部申報的項目,在科技部申報的基于輕量化技術的純電驅動汽車的研發和產業化,按照我們對外宣稱的是“大中小三個平臺”。
另一個是工信部牽頭的新能源汽車國家創新工程,他們選了五個本土企業做純電動汽車,我們排在第一位。我們申報的是A0級別,具體的目標是2014年準備投放市場1000輛,2015年達到5000輛,這個是全新品牌的,從底盤到車身都是,北汽研究總院一部分人與我們組成聯合團隊,一起聯合開發,目前在做前期準備。
后三年上水平,首先在整車方面,由傳統改裝車模式轉為全新正向開發基于電動車的模式。關鍵系統方面,前三年打基礎,現在叫做一元三公司,北京市新能源科技產業園是北京科委與北京大興政府主導的。我們這兩個產業園228畝地是一期工程,現在正在規劃新能源科技產業園的二期,按照規劃二期產業園要建立15萬輛的模式,一期是2萬輛的規模。
汽車商報:據了解,北汽純電動車的銷量今年預計是3000輛,這個數字是否有挑戰性?
林逸:3000輛不是虛的。北京市有一個計劃,2013年準備新增純電驅動汽車5000輛,包括公務乘用車、出租車、私人購置的乘用車,還有環衛和公交車。作為北京本地企業,要承擔主要任務,所以我們3000輛的銷售目標應該差不多。
汽車商報:北京市政府即將出臺的私人購買電動車政策將會有什么亮點?
林逸:北京市私人購車的細則遲遲沒有拿出來,我個人認為任何東西都是一把雙刃劍,好處肯定是節能減排,而政府要面臨多層壓力,所以比較慎重是有道理的。北京市科委牽頭正在制定私人購買電動汽車的實施細則,也征求過我們企業兩三輪意見了。據我所知,這個細則趨于成熟。
北京今年有私人購車的計劃,大概在一兩千輛的規模。今年北京市總體投放五千多輛示范運營,有兩千輛是出租車,就是我們現有的遠郊區縣這種模式,還有包括大客車和公務車等等,其中也包括私人用車。此外,政府還會組織相關的機構,比如北京電力公司來建這些基礎設施。
汽車商報:北汽電機和電池很早就已布局,這與其他企業相比有何特色?
林逸:作為北汽電機與電池研制的參與者,我在2007年到北汽任北汽研究總院的常務副院長。2009年,研究院建設了一個新技術部,主要負責新能源汽車的研究,那時候還是做前期研發,技術儲備,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后來北京市對北汽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北汽盡快轉到純電驅動的方向上來,希望盡快拿出整車車型,所以北汽在2009年7月由我來籌備新能源公司。集團給出三條發展思路:最好享受開發區待遇,距離北汽原有基地近,現成的可以立刻用。這三點相比其他車企應該說是北汽獨有的發展特色。
汽車商報:有一種說法,過去幾年中國電動車的發展與世界的差距正在拉大,因為浪費了太多的時間討論技術路線以及要不要發展電動車的問題,您怎么看?我們現在跟國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林逸:我覺得這是某個人的某一個說法,不成定論。我認為整體差距在縮小,但在主要產品水平上,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比如電池和電機。
國內的電池電機水平與發達國家電池電機的最高水平有很大差距,取決于幾個方面,第一,國外的企業投入比我們大,比如電池,一建新的電池廠會投入幾個億的美金,他們的設備是一流的。他們的生產一致性要好于我們的生產一致性。
第二,像日本,美國,他們的工業基礎比我們好,元器件水平上比我們高。我們有很多是新發展的,像電氣的接插頭,是我們的薄弱環節。他們的東西有好多都上百年了,有很多知名的供應商,買來就好用。國內以前沒有這些東西,都是后起來的廠子,跟著電動車整機廠在做,會有經驗問題、工藝問題、原材料采購問題和成果問題,做出來的東西不怎么好。
總之,從電動車產業化的水平來看,我們跟國外確實有差距,單就電池和電機的絕對水平而言,特別是產業化規模上,我們一點不比國外差。從整個行業的發展來看,中國的電動汽車有一定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