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國資委5月底已審批通過東風汽車、三江雷諾股權協議轉讓的請示;東風雷諾合資乘用車項目的奠基和簽約儀式將于近期舉行,總投資由此前曝出的72.1億元擴大至110億元。而前不久,有業內人士稱,我國汽車工業長期高度依賴外國公司及其技術,導致核心技術的缺失以及外國品牌的主導;過度合資導致“國企懶民企難”,一些國企甚至充當跨國公司的“打手”擠壓自主品牌。究竟中國的汽車工業是否存在合資過度的情況呢?記者也試圖從多方渠道一探究竟。
現狀 現有汽車集團 合資品牌達8個
據了解,目前中國有100多家整車合資企業,沒有哪個國家汽車對外開放程度這么高。據統計,在國內目前幾大汽車集團中,如果只算乘用車合資品牌,北汽集團擁有北京奔馳、北京現代兩個品牌;上汽集團擁有上海大眾(斯柯達)、上海通用(別克、雪佛蘭、凱迪拉克)、上汽通用五菱三個合資汽車品牌;一汽集團擁有一汽大眾、一汽豐田、一汽馬自達、一汽奧迪四個品牌;長安汽車集團也擁有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長安鈴木、長安標致雪鐵龍(DS)四個品牌;廣汽集團則擁有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三菱、廣汽菲亞特、廣汽日野五個品牌。相比之下,目前東風汽車集團擁有東風日產、東風悅達起亞、東風本田、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汽車五個合資汽車品牌,加之未來新增的英菲尼迪、雷諾和謳歌三個品牌,東風汽車旗下的合資品牌將達到8個,將成為擁有合資汽車品牌數量最多的汽車集團。
乘聯會相關負責人分析指出,中國眾多的合資企業加入市場競爭是造成自主品牌發展緩慢原因之一,六大國企在改革開放的前25年中,幾乎把所有能借到的錢都用于成立合資企業,使內資企業發展速度慢。另外國家對合資企業優惠近30年,從去年才財稅并軌,而一些地方政府對合資企業的優惠還存在。此外,中國加入WTO的條款中,存在很多不利的內容等,但最根本的是國家和企業領導的觀念落后、腐敗和對自主品牌支持不夠等原因。
調查 逾七成受訪者稱 合資品牌車型均太多
為了進一步了解業內人士以及民眾對“合資過度”的看法,信息時報汽車周刊近日聯合搜狐汽車廣州,發起了一項名為“中國汽車市場是否合資過度?”的調查,收到了不少問卷反饋。數據顯示,超過70%的人認為中國的汽車合資品牌太多,政府應該加以限制;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合資品牌車型過多的人也占到了70%左右,很多人都認為合資品牌的有些車型沒什么競爭力;有80%的人認為用合資的方式發展中國汽車業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理由也是業內人士公認的“用市場換技術根本失敗”;不過,只有10%的人認為合資品牌過多是自主品牌發展過慢的原因,近60%的人認為是自主品牌自身問題所致。
有意思的是,雖然有80%的人認為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還有較大的差距,不具備與其競爭的能力,但選擇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車型的人數基本對半開,理由是雖然合資品牌更有面子,但自主品牌性價比更高。另外,對于合資品牌的衍生品合資自主品牌,支持和反對的人數也是呈現對半開的局面,有近一半的人認為合資自主品牌存在有其必要性,至少可以多一個選擇,而且合資自主品牌車型的性價比不錯。
業界觀點
汽車行業資深評論員張志勇:合資公司讓自主品牌有了壓力和動力
個人不同意合資過度的說法。有些人說合資阻礙了中國自主品牌的發展,從形式上看,確實有這樣的關聯。因為一些汽車企業因為合資公司的存在以及合資公司貢獻利潤的龐大,而失去了自主品牌發展的動力,甚至說合資公司的產品本身就威脅到自主品牌的成長。但在合資公司存在之前,自主品牌存在了30年,不也沒有發展起來嗎?
早期合資公司的發展,給中國汽車產業同時也給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帶來了成熟的配套體系、先進的各種人才、相對先進的技術進步以及世界汽車產業的理解等等。目前合資公司的競爭態勢,讓自主品牌的發展更有目標與方向,也有壓力和動力。不過說市場換技術的戰略失敗過于武斷,畢竟汽車行業確實通過合資公司獲得了技術的進步;如果說市場換核心技術失敗,倒是可以成立。
記者觀察 合資是否過度交由市場決斷
綜上所述,我們其實不難看出,中國車市的合資品牌確實有點多,更何況,還有一些新的合資汽車品牌還在逐步獲得國家有關部門的批復,不少進口車品牌都有望在中國獲得國產的機會。其實,之所以有媒體提出“合資過度”這個話題,主要還是為自主品牌的發展考慮,大家都在擔心:合資汽車品牌產品不斷擠占之下,自主品牌車企的生存空間還有多少?
正如有業內人士所言,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初期底子比較薄弱,而國內車市在中國加入WTO后必須有所放開;引進外資成立合資企業,最初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一些國企在合資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一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雖然真正的核心技術并沒有得到,但畢竟還是有收獲。如今,不少合資企業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開始做合資自主品牌,這也是一種為未來打算的嘗試;萬一日后國外的汽車品牌撤資,中國的汽車工業不至于會崩塌。
或許,一些民營的自主汽車品牌眼下不得不面臨接受競爭越來越艱難的事實。但歷史不能重來,既然我們的汽車市場早就有如此開放的態度,現在也就必須接受如今的局面。中國汽車市場是否存在“合資過度”,恐怕仍得交給市場去檢驗。因為有需求,才會有市場,消費者才是給產品“投票”的人。在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中,不僅是自主品牌,合資品牌也必須接受這樣的考驗,最終能夠存在下來的才是合理的。自主品牌車企應勇敢面對這個挑戰,不斷做大做強,相信經歷過大風大浪之后,經過不斷兼并重組后的中國汽車工業一定會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