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為何匆忙出臺
既然市場根本無車可賣,為何國家還要出臺補貼政策?
其實,在6月份《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發布之時,市場上的疑問就不曾停息。疑問之一:補貼對象為何局限于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和純電動車,而不是目前市場更成熟的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后者可售車型有10多款;疑問之二:既然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和純電動車產品還沒有成熟,為何急于推消費補貼政策。
對于這兩個問題,業內爭論很多。其實,在國內,豐田普瑞斯、上海通用的混合動力君越、本田的混合動力CIVIC等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上市都已經兩年,由于沒有政府補貼,因此銷售一直不太順利,普瑞斯賣了3年,才賣出3000輛不到;混合動力君越也不過幾百輛,而在美國,普瑞斯一年能賣20萬輛。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這些混合動力產品,都是國外引進技術或品牌的產品,并非國內主導技術或自主開發的,這或許是國家部委在補貼對象范圍制定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有專家也認為,放眼全球市場,非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主流技術主要被日本廠家所控制,已形成技術領先優勢,從促進國內自主研發和產業鏈形成的角度來看,對這方面補貼等于給國外技術“貼金”,不利于培養我國的新能源核心技術,因此不在考慮范圍內。
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國家相關部委沒有作出明確解釋。但企業界人士認為,鼓勵消費的作用有多個方面,一個就是實實在在讓購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得到實惠;另一個則是對于汽車企業明確的技術發展方向的指引。從補貼政策頒布的時機來看,后者的意義更大。因為插電式和純電動車,在全球來看技術都尚不成熟,而國內包括比亞迪等企業在內已經形成一定特色,通過政策頒布來指引和鼓勵,能夠促進國內企業加大在這方面的研發投入,加快產業化過程,形成自主技術體系。
誠然,政策對于技術路線的選擇是否完全準確,只能靠時間來檢驗。記者注意到,從10年前大力推進氫燃料電池車,到5年前大力提倡一般性非插電混合動力技術,再到目前鐘情于電動車,技術路線是在不斷改變。前不久,工信部有關負責人在上海考察時坦言:“到底補貼什么車型,走什么技術路線,我們內部也有爭論,只能說,以電動車為方向,對國內企業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