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食品變有機食品只需兩萬元 有機食品認證管理規定遭利益分解
● 一些認證機構管理混亂,產品的環評報告由剛畢業的無資質的學生完成
● 面對有機產品的高利潤,不少企業開始打起歪主意,認證過程中的很多環節都能造假
本報記者 潘從武 本報通訊員 繆彥彬
如今,“有機食品”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普通蔬菜米面等食品貼上“有機”標簽,身價即刻增長5到10倍。然而,消費者花大價錢買來的這種“貴族食品”,有的卻存“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據了解,農產品分為普通、無公害、綠色、有機4個等級,有機食品認證是食品質量認證的最高級別,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人工合成物質,對土壤、空氣、水等環境質量都有很高的要求。
然而,《法制日報》記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調查發現,原本代表著農產品供應方面最高級別的有機食品認證,在利益驅動下日漸形同虛設,一些認證機構在給企業辦理有機食品認證時,將嚴格的審查程序變為了“交錢拿證”。
選購有機食品如霧里看花
5月30日,常在超市買菜的烏魯木齊市市民劉霞面對15元1公斤的“有機”娃娃菜、22元1公斤的“有機”彩椒、14.8元1公斤的“有機”黃瓜,猶豫許久,最終拿了1袋“有機”青菜、一盒“有機”雞蛋和一袋“有機”大米放進購物車。
“選擇有機食品挺難的。”家住烏魯木齊市南湖路的蔡發啟告訴記者,對他們這樣的普通家庭而言,有機食品無異于“貴族食品”。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有機的、綠色的、無公害的,總之就是太貴了。”蔡發啟說,那些有機的菜、蛋、米、面和普通的相比,到底好在哪里,還真說不清楚。
記者在超市隨機采訪的其他幾名消費者也同樣表示并不知道何為“有機”,并表示疑慮:這些“貴族蔬菜”是否貨真價實?
消費者的疑慮不無道理。《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規定,有機產品的生產廠家想要獲得有機認證,必須經過相關的審批機構審批合格,獲得了有機認證之后,且在出售的每個產品上面貼上國家統一的有機認證標簽和認證機構的標志。但《法制日報》記者在烏魯木齊市幾家大型商超走訪后發現,有機產品普遍存在標識不清的問題。
在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附近一家超市的副食品區,記者注意到,標有“有機”字樣的產品外包裝上,有的只標注了公司的名稱和一個電話;在友好路的一家超市,一款“售罄”的“有機”大米價位達到每10公斤八九十元,而負責這一區域的售貨員則完全不知道這種大米的任何信息,甚至連品牌名稱也不清楚。
據了解,區別有機、綠色或者無公害產品,除了看產品是否貼有“中國有機產品認證標志”的綠色圓形標簽外,有機食品的外包裝上還必須顯示有機產品的標識、產地、地址、電話等相關信息。根據規定,有機食品認證標志有效期為1年,但記者發現,“精明”的商家普遍沒有注明認證的時間。
如此“有機食品”,到底是怎樣獲得認證的?
只要交錢輕輕松松變“有機”
為了解“有機食品”的認證過程,《法制日報》記者連續兩次來到位于烏魯木齊市紅山路的某環境保護科學研究所暗訪。該機構一名負責人稱,這里是新疆唯一一家官方有機食品認證機構。記者佯稱有千畝大米需要辦“有機認證”,對方回答:簽訂3年的服務合同,認證費用總價為12萬元,可以打7折。只要企業需要,立刻就能派人去實地考察,對申報資料也可進行輔導。
“考察沒通過怎么辦?”記者問。
“放心,肯定會通過的。”這名負責人明確表態。
“我們還有一批存貨也想走‘有機’,有什么辦法?”
“有辦法。等轉換認證下來后,會按照畝產分給相應標簽,這時可以多分一點,多出來的這部分就可以用在存貨上了。”對方說。
“只要交了錢,我們一般都可以幫辦有機認證。”烏魯木齊市某認證機構的工作人員蘇燕對《法制日報》記者說,她在這個行業工作六七年了,她一個人每年可以完成80多萬元以上的認證任務。
蘇燕說,現在一些認證機構管理混亂,產品的環評報告由剛畢業的無資質的學生完成檢測,并在環評報告書上代簽具有資格人員的名字。
“要想辦有機食品認證,只需要交1.5萬元到2萬元就可以搞定。9成的工作都由我們來操作,包通過。”蘇燕說,只要談好了價錢,通常情況下,領導就會馬上通知下去,讓相關人員到實地察看。
“其實這只是走一個過場,看與不看他不管,回來后,去現場的人就開始寫報告。如果去現場的人不出示報告,領導就會說‘又不要你負責,你只要出報告就是了’。”蘇燕告訴記者。
“快的話,第一階段的審查只要兩三天就會通過。隨后準備各種材料,兩三個月后,客戶就可以順利拿到有機轉換證了。有了這個證,產品就完全可以按照有機產品銷售。”蘇燕說。
“實際上,轉換證只是表示產品還處于轉換期,要在1至3年內按照有機產品的標準進行生產,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機’。然而,消費者并不知情。其實,市場上真正的有機產品極少。”蘇燕說,面對有機產品的高利潤,不少企業開始打起有機產品的主意。認證過程中的很多環節都能造假。
有機產品認證市場有點亂
《法制日報》記者暗訪發現,烏市公開聲稱能辦理有機食品認證的十來家機構,一半以上為各種認證機構的代理商,或者掛靠在指定的認證機構招攬生意,或者自稱“與認證機構關系很鐵”、“保證能幫助企業拿到認證”。這些代理公司或是中介公司本身沒有資格做認證,而是把業務介紹給指定的認證機構或者代理公司,從中賺取差價。
針對認證中存在的不規范行為,烏魯木齊市農牧局農業處段副處長說,政府部門對農產品的監管,更多的是停留在初級農產品上。有機食品的認證屬于深加工環節,完全是市場化的運作,這些認證機構屬于資質單位,企業自主,政府部門對這一市場的監管還比較薄弱。認證行業由于機構多、競爭激烈,讓人感覺“有點亂”。
據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顯示,目前全國有20多家有機食品認證機構,其規模不等、背景不一,還沒有一個全國統一的機構來認證所有的有機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