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塑料飯盒將有“合法地位 (資料圖片)
國家《塑料一次性餐飲具通用技術要求》將于12月1日起施行。長期不被認可的一次性塑料飯盒等不可降解餐具將有“合法地位”。這對老百姓意味著什么?記者最近專訪了相關的專家。
舊標準太模糊
據悉,此前我國尚未有一次性塑料餐具的國家標準,而是由每個企業制定企業標準,一次性塑料飯盒等不可降解餐具長期無標準可依,雖未明文禁止,卻始終沒有合法身份。
現在不少人關注自己用的飯盒是可降解的還是不可降解?對此,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董金獅表示,可降解餐飲具事實上也未必符合“循環經濟” 的要求,即易回收、易處置、易消納。而舊的“可降解餐飲具技術條件”,也只是推薦性而非強制性的,并且缺乏明確的成分標準,因此,市面上假冒偽劣的所謂“ 可降解飯盒”大行其道。
據廠家透露,生產可降解飯盒,其成本要比不可降解的高出20%。而由于舊的技術標準難以保證執法力度,因此,早已明令禁止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長期難以絕跡。
新標準強制執行
如今,一次性塑料餐具有了技術要求,但會否像以前“禁止發泡塑料”那樣,形同虛設呢?對此,董金獅表示,新標準施行后,將對行業進行嚴格規范,對生產者、銷售者、使用者作出三方規定,實行強制性標準,淘汰不合標準的生產企業,規范中小型企業。同時,工商等有關部門也將根據食品安全質量法等相關法規,對市場進行嚴格監管。
他特別指出,新標準中對可降解餐飲具有更為具體、量化的成分要求,如“淀粉基”塑料一次性餐飲具,其淀粉含量不小于40%,“生物降解”的可降解餐飲具,生物分解率需達到60%等,屆時只要嚴格執行,那些假冒偽劣的“可降解”產品,市場份額可能萎縮。
廠家未有足夠準備
新標準將在12月1日實施,涉及到上萬家一次性餐具的生產企業。他們做好準備了嗎?
昨日(18日),記者就此采訪全國最大的一次性餐具生產企業東莞某化學企業,其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還不清楚新標準,要等北京方面的通知”,而另一家廣東大型一次性餐具生產商也表示,還在研究新標準。
對此,董金獅表示將在9月1日前后,在北京對各個企業進行培訓、教育。另外,他還建言,“從家庭分類、社區分類做起,做好回收利用”是關鍵。
專家解讀新標準:
首次制定了一次性使用塑料餐飲具國家標準,結束了過去不可降解餐飲具無標準可依的混亂狀態,減少了每個企業必須制定企業標準的麻煩;
首次以國家標準的形式,承認了不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合法身份,對可降解塑料餐具也提出了具體的指標要求,減少了過去企業盲目宣傳推廣降解塑料餐飲具給市場帶來的混亂;
對一次性餐飲具的范圍進行了明確的界定:是指預期用餐或類似用途的器具,包括一次性使用的餐盒、盤、碟、刀、叉、勺、筷子、碗、杯、罐、壺、吸管等,但不包括無預期用餐目的或類似用途的食品包裝物,如生鮮食品托盤、酸奶杯、果凍杯等。
對餐飲具的耐熱水性能、耐熱油性能、漏水性能、負重性能以及微波爐耐溫性能等,都作了具體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