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消息,11月22日前就乳品安全標準(下稱“新標”)公開征求意見。之前由乳業專家上書建議的“產品名稱分類可用到標準正式文本中”、“調制乳應單獨制定相關辦法”以及“必須在標識上區分巴氏消毒乳、滅菌乳以及復原乳”等建議被新標采納。
昨日剛剛從重慶西部乳業協作發展論壇會議歸來的西部乳業發展協作會秘書長王丁棉對記者表示,一直為乳企避忌的復原乳產品要真正向消費者明示身份才能破除尷尬。
乳業潛規則
復原乳指用奶粉還原的液態奶,即用水沖調奶粉做回牛奶。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陳渝介紹,這種產品曾經一度在原奶匱乏的情況下非常盛行,大量使用復原乳是發展中國家乳品消費處于快速增長時期的特有現象。加工企業用奶粉生產復原乳操作方便,風險低,不需要建設奶源基地。其保留了部分牛奶的營養,但因經過了兩次超高溫處理,營養成分相對新鮮原奶有所流失。
隨著我國乳業的迅速發展,無論是伊利、蒙牛、光明等全國性乳品生產企業,還是新希望、飛鶴、燕塘這類區域性乳品生產企業,都加強了對上游奶源的建設力度,能提供優質原奶的奶源日益豐富。但部分奶源儲備不足的乳品企業仍需依靠復原乳維持生產,以奶粉兌制的復原乳被加進一些牛奶、酸奶產品,與生鮮乳原料混在一起,以次充好。
據陳渝透露,國內奶業的真實潛規則是,巴氏奶和常溫奶都在使用復原乳來做原料制造“鮮奶”和“純牛奶”。“復原乳的存在,根本還是在于低廉的進口奶粉價格。”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宋亮說。一噸奶粉可還原8.3噸—8.5噸液態奶,而每噸復原乳的價格僅相當于一噸鮮奶收購價的三分之二。
歸屬的尷尬
此次新標的制定目標之一,就是希望對復原乳的生產加以更好的規范,讓消費者“喝得明白”。而據透露,在此次修定標準的過程中,復原乳尷尬身份的歸屬也一度成為巴氏奶企業和常溫奶企業“口水仗”的焦點。
資深乳業專家指出,由于我國現行缺乏一套精確的判斷復原乳的檢測標準,誤判的幾率很大。所以,無論將復原乳納入到巴氏殺菌乳還是常溫奶(滅菌乳)的范圍中,用生鮮乳作為原料的產品都將被混淆;而如果將復原乳“招安”到某個乳品陣營,則會恰好給那個乳品陣營模糊原料概念制造可乘之機。
據悉,為保障消費者利益,2005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液態奶生產經營管理的通知》特別規定:使用復原乳的乳制品必須標注“復原乳”名稱。但記者發現,迄今市場上只有旺旺、達能幾個屈指可數的品牌循規標注。
有針對管理
關于復原乳混淆鮮奶概念的話題在中國乳業界已爭論多年,國內一度出現禁止復原乳的呼聲。
“復原乳被明確規定允許使用,禁止生產的提法是誤解。”王丁棉指出,國家新乳業政策第十七條“液態乳生產企業所用生鮮乳100%使用穩定可控奶源基地產的生鮮乳”,應該理解為,當你這家液態乳生產企業在做產品的時候,你使用的奶源是來自你能掌控得住的那些奶源基地,而不是來自那些散養戶。“有些人將此說法認為是在禁止使用還原奶,這是理解和認識上發生了偏差。”
多位乳業專家都稱,現階段,復原乳會在市場上繼續存在,并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有存在下去的必要。陳渝表示,我國的奶牛養殖帶具有不均衡性,在東南沿海不適合奶牛生長的地方,復原乳體現出存在的必要。“在調節生鮮乳上,生鮮乳產量過剩,也會制成奶粉進行儲存。”
對于單獨制定管理辦法,企業的反應也很積極。國內某大型乳業公司代表認為:“如果復原乳從其他乳品中‘分家’,自然不會再造成什么混淆,應該單獨規定加以明晰。”一位巴氏奶產品生產企業的負責人則稱:“以前很多產品不愿標注復原乳是因為如果加得少卻同樣標注就覺得自己吃了虧,希望新辦法能做完善。”
“用現行殺菌乳和滅菌乳的規定都無法有效監管復原乳,而禁止又不現實,只有針對性地加強管理才是出路。只要復原乳產品如實標注,就可以大大方方生產,清清楚楚選購,落實才是關鍵。”王丁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