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名茶之一的黃山毛峰,故鄉就在安徽省太平縣以南、歙縣以北的黃山。黃山毛峰茶園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圍。在山塢深谷中,坡度達30~50度。這里山高谷深,峰巒迭翠,溪澗遍布,森林茂密,空氣濕度大,日照時間短。在特殊的條件下,茶樹終日沐浴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茁壯,柔軟細嫩,葉片肥厚,經久耐泡,香氣馥郁,滋味醇甜,成為茶中之上品。在這樣奇妙的水土滋養下,風景區外周的湯口、崗村、楊村、芳村也成為黃山毛峰的重要產區,歷史上曾稱之為黃山“四大名家”。如今,產區甚至已擴展到黃山山峰南北麓的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區、歙縣、黟縣等地。
歷史悠久的黃山毛峰茶,起源于宋代年間,早在明朝中葉就已頗負盛名。《中國名茶志》載:“黃山產茶始于宋之嘉祐,興于明之隆慶”。日本榮西禪師著《吃茶養生記》則寫道:“黃山茶養生之仙藥也,延年之妙術也。”
清代江澄云《素壺便錄》里對黃山毛峰是這般描述的:“黃山有云霧茶,產高山絕頂,煙云蕩漾,霧露滋培,其柯有歷百年者,氣息恬雅,芳香撲鼻,絕無俗味,當為茶品中第一。又有一種翠雨茶,亦產黃山,托根幽壑,色較綠,味較濃,香氣比云霧稍減,亦軼出松蘿一頭。”另有《黃山志》載:“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輕香,冷韻襲人斷腭,謂之黃山云霧。……云霧茶,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微香冷韻,遠勝匡廬。”據考證,黃山云霧即為黃山毛峰的前身。
黃山毛峰是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制(《徽州商會資料》)。該茶莊創始人謝靜和,歙縣漕溪人,以茶為業,不僅經營茶莊,而且精通茶葉采制技術。1875年后,為迎合市場需求,每年清明時節,在黃山湯口、充川等地,登高山名園,采肥嫩芽尖,精細炒焙,標名“黃山毛峰”,運銷東北、華北一帶。到抗戰前,高級黃山毛峰年產量已達百擔以上。
黃山茶的采制相當精細,以清明到立夏為采摘期,采回來的芽頭和鮮葉還要進行選剔,剔去其中較老的葉、莖,使芽勻齊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據芽葉質量,控制殺青溫度,不致產生紅梗、紅葉和殺青不勻不透的現象;火溫要先高后低,逐漸下降,葉片著溫均勻,理化變化一致。每當制茶季節,臨近茶廠就聞到陣陣清香。黃山毛峰的品質特征是:外形細扁稍卷曲,狀如雀舌披銀毫,湯色清澈帶杏黃,香氣持久似白蘭。
名茶清高自動人
黃山毛峰不僅質地名貴,它的來歷更有一個神奇而有趣的故事。相傳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僮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斜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細觀瞧這茶葉,只見色澤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用沸水沖泡下去,只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到碗中心后便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幽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叮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的好戲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即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頓時龍顏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知縣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與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大悅,便對熊知縣說:“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慨萬端,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高潔,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為僧,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的墓塔遺址,相傳那就是正志和尚之墓。
潤色留香品名茶
黃山毛峰采摘細嫩,特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1~3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分別為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初展;一芽一、二葉;一芽二、三葉初展。特級毛峰開采于清明前后,1~3級黃山毛峰在谷雨前后采制。鮮葉進廠后先進行揀剔,剔除凍傷葉和病蟲為害葉,揀出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葉、梗和茶果,以保證芽葉質量勻凈。然后將不同嫩度的鮮葉分開攤放,散失部分水分。為了保質保鮮,要求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當夜制。
黃山毛峰的制造分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殺青用直徑50厘米左右的桶鍋,鍋溫要先高后低,即150~130℃左右。每鍋投葉量,特級200~250克,一級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鮮葉下鍋后,聞有炒芝麻聲響即為溫度適中。單手翻炒,手勢要輕,翻炒要快(每分鐘50~60次),揚得要高(葉子離開灶面20厘米左右),撒得要開,撈得要凈。殺青程度要求適當偏老,即芽葉質地柔軟,表面失去光澤,青氣消失,茶香顯露即可。
特級和一級原料,在殺青達到適度時,繼續在鍋內抓帶幾下,起到輕揉和理條的作用。二、三級原料殺青起鍋后,及時散失熱氣,輕揉1~2分鐘,使之稍卷曲成條即可。揉捻時速度亦慢,壓力宜輕,邊揉邊抖,以保持芽葉完整,白毫顯露,色澤綠潤。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時每只殺青鍋配四只烘籠,火溫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籠燒明炭火,烘頂溫度90℃以上,以后三只溫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邊烘邊翻,順序移動烘頂。初烘結束時,茶葉含水率約為15%左右。初烘過程翻葉要勤,攤葉要勻,操作要輕,火溫要穩。初烘結束后,茶葉放在簸箕中攤涼30分鐘,以促進葉內水分重新分布均勻。待初烘葉有8~10烘時,并為一烘,進行足烘。足烘溫度60℃左右,文火慢烘,至足干。揀剔去雜后,再復火一次,促進茶香透發,趁熱裝入鐵筒,封口貯存。
黃山毛峰分特級及1~3級。特級黃山毛峰又分上、中、下三等,1~3級各分兩個等。
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其形似雀舌,勻齊壯實,峰顯毫露,色若象牙,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金黃片”和“象牙色”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區別于其他毛峰的兩大明顯特征。
黃山不僅盛產名茶,而且多有名泉。“黃山舊名黟山,東峰下有朱砂湯泉可點茗,泉色微紅,此自然之丹液也”。名山、名茶、名泉,相得益彰。用黃山泉水沖泡黃山茶,經過一夜,第二天茶碗也不會留下茶痕。
聲譽源自品質。特級黃山毛峰的主要特征:形似雀咀,芽壯多毫,色如象芽,魚葉金黃,清香高長,湯色清澈,滋味鮮醇,葉底黃嫩。堪稱名茶極品。
解放前,在舊上海,“謝裕大茶號”批量加工洋莊及少量黃山毛峰出口,享有“名震歐洲四五載”之譽,當黃山毛峰運往關東(東北營口),時稱奉莊“謝裕大茶行”銷售,深受消費者歡迎,然后銷向華北,遂名揚天下。
解放后,黃山毛峰被人們以名山產名茶,顧名思義定產于黃山風景區茶園,并推斷為“黃山云霧茶”的后身。長期以來,歙縣茶葉公司以黃山風景區茶園生產特級黃山毛峰,黃山毛峰1955年經中國茶葉公司對全國優質茶進行鑒定,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82年獲商業部名茶稱號,1983年獲外經部榮譽證書。
從1994年起,歙縣茶葉公司轉向黃山小源的富溪鄉,在黃山毛峰原產地充頭源恢復特級黃山毛峰生產,出口西德,深受國際友人歡迎。1986年被外交部定為招待外賓用茶和禮品茶,定點在富溪鄉生產。當年在全國花茶、烏龍茶優質產品和名茶評比會上,黃山毛峰再次榮獲全國名茶桂冠。黃山毛峰,茶之珍品。已成為國際友人和國內游客饋贈親友的佳品。1999年春天,國務院朱镕基總理訪美,國家主席江澤民委托他帶去饋贈他在美國費城恩師的黃山名茶,就是黃山毛峰。
源遠流長的黃山毛峰,作為景區的第五絕,它的推而廣之意味著人們品位的提升,而它邁向世界的步伐更是我們國富民強的象征。正如安徽農業大學王鎮恒教授題詞所云:“黃山毛峰,遠近聞名。追本溯源,謝正安創。茶人世家,后繼有人。國強茶興,發揚光大。”